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记者注意到,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包括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郑州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在内的20所高校今年均新增了儿科学专业,其中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儿科学。(人民网 3月21日)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医生数为0.43人,不仅远低于国外(为美国的1/6),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水平相比也相去甚远。随着“二孩时代”的来临,这种“儿科医生荒”会更加严重地困扰医院和年轻家长们。
缓解这种状况,增加儿科医生是一种很直接的应对方法,20所高校新增儿科学专业其目的就是在此。其出发点是好的,但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应该看到儿科医生少的深层次原因。依笔者想来,一是待遇低;二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不解决这两个问题,新增的儿科学专业学生就很可能转科甚至转行。
儿科医生待遇低是不争的事实。在现有薪酬体系之下,医生的收入很大程度来自药或者医疗器械,相对而言儿科医生通过“以药养医”创收的空间不够大,儿科医生收入相比其他科室、其他行业少得多,会使一部分人离开,而剩下的会压力更大、工作更累、风险更高,整个行业就成了一个“死循环”,儿科医生会越来越少。这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改革现有的医疗薪酬体系,合理增加儿科医生的收入,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队伍中来。医生多了,压力大、工作累等事情就会迎刃而解,医生也会腾出更多时间放在服务、医疗效果上面,相应的工作风险也会更低。
医患关系紧张会使许多人对儿科医生这个行业望而却步。其形成有多种原因,除去儿科医生收入低导致的工作时间长、情绪差、压力大之外。像医生中个别“害群之马”、医院收费相对过高、家长对小孩的溺爱、医学新疾病的出现、小孩不会表达、媒体推波助澜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健全医保体制,加大财政对医疗保障体系的投入,解决家长看病的后顾之忧;儿科医生这个群体需提高自身医学素养,规范执业行为,要有“医者仁心”的心态;家长要有尊重医生、医学的精神,对待孩子就医要有平常心,要明白“关心则乱”的道理;媒体更需牢记自己的使命,“谨言慎行”,不要“大惊小怪”。
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医患关系只是大家之间普通关系的一种,不能因为患者是儿童,从而使关系情绪化、复杂化。而这需要中国的儿科医生们、家长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包容。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明天,一定要切实保障好他们的身心健康。而合理数量的儿科医生是必不可少的,由新增专业开始,急需全社会去开动智慧破解“儿科医生告急”的这个难题。
长江网网评员:周武林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