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一大堆,不知用哪个”——2013年起,国家卫生计生委全面启动食品标准清理工作,梳理出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最后整合发布为约1000项标准的各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目录。但《工人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食品标准长期存在的交叉、重复、脱节、矛盾等问题依然没有完全解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人们只有吃着幸福了,生活才会过得舒坦,然而现在小到婴幼儿奶粉国内很多人都选择国外进口或者是“海外代购”的方式,从而衍生的大量的“海外代购”等从业人员,这不禁让我们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现象发生?究其原因还是在于我们的食品安全市场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一定的“瘦身”,但仍存在着“臃肿”、交叉和脱节,食品标准化建设成为当前规范食品行业的必然选择。
探索食品标准化建设要做到不丢“面子”,既要加大对食品销售市场的监管,又不能放松对产品供应链的监督,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到位;只有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联动,重拳出击,强化对食品供应前、销售时、消费后的监督执法力度,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对违反违反食品安全加以严厉惩处,不断构建完善统一的监管网,不断加大监管机制创新力度,在整个食品行业构建良好的食品安全监管环境,努力将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抓细抓常,力争做到在“面子”上过得去、不丢分;要加大对食品标准化建设的立法,敢于打破食品标准化建设的固有“藩篱”,敢于突破现有的固化利益,善于运用现有的技术和条件规范化建设食品市场,制订食品产品标准、生产经营卫生规范等标准,严厉打击食品市场粗制滥造、以次充好、冒名伪造、成分混乱的现象,对违反食品市场规律的行为持零容忍态度,以期形成强大的威慑力、积极营造让公众放心、安全、优质的食品消费环境。
加强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只有依靠食品自身建设,在“里子”上致胜。要加强产品自身的质量检测,利用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加大检测力度,整合规范食品检测机构和食品企业检测信息资源,形成有特色的食品安全检测网络,不断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打造良性循环的食品消费市场。要大胆创新;以创新驱动,加强对有中国特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要加大行业自律和行业监管,大力发挥市场潜力,多措并举的实现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要制定全国统一适用和各行业相对适用的标准,加快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化建设进程,避免企业适用混乱和企业避高就低地去执行行业标准,努力为食品标准化建设“瘦身”成功寻找新的突破口。
食品标准化建设是关乎民愿,切乎民意的民生工程,只有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强化对食品从制造到销售到消费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监管和检测,才实现食品真正的安全,人民群众才能吃得放心,用得放心,政府才能安心。
长江网网评员:张锦沫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