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大学之内涵应强过其光鲜外表
2017-03-18 10:48:00 来源:荆楚网

昨日,微博名为“SHI张进呢”的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靖安校区的建筑十分雄伟,装潢和古代皇宫类似,引起网友争议。昨天,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工作人员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学校把校区建设成仿古模式,主要是想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把校区打造成为一个亮点来供学生艺术写生和培训。(3月17日《北京青年报》)

从照片上看,该校区的建筑确实不凡。群山环抱中,看似故宫般的成片建筑错落有致。红墙、黄瓦,明灯、水域、长椅等,显得古色古香,诚如有网友所言,“在靖安校区上课就会像古代大臣进宫去上早朝”。校方回应称,学校把校区建设成仿古模式,主要是想通过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把校区打造成为一个亮点来供学生艺术写生和培训。

学校重视自身的办学特色,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煞费苦心,似乎没什么不可。大学要讲究硬件,而建筑就是硬件条件之一。如果每天都能看到美观、舒适的建筑,这对人的心境会产生很大愉悦感,无疑会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也能使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心情舒畅地学习和生活。不过,正如不少人质疑的那样,总投资10亿元搞仿古风格建筑,这花费肯定要比盖普通建筑多,这是否有些得不偿失?

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的“内涵”欠缺被不断吐槽。大学多年都不出大师了,反而是大楼越盖越漂亮。很多人都很熟悉1931年时任清华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其实盖楼本来没有错,没有大楼在哪里学习、教学、实验?只是,大楼要是盖得太气派了,就是本末倒置,令别人吐槽也就顺理成章。

中国自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的文化影响力还无法进入世界前三甲。经济的发展取决于政策、资源、人才、环境、机遇等,而文化影响力则更多地来自于理念、思想、法治、价值等更为复杂的方面。高校即是文化和思想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在文化的推广及传承,文化创新和普及等方面,高校做得并不够,也并不好,这的确值得反思。如果靠较为单一式的经济增长来提升文化乃至科技,就将缺乏后劲。

中国的大学校园越来越大,大楼越盖越多,专科大都变成了学院,学院大都改成了大学。大学合并后又接着改名,反正就是朝着“大”的方向迈进。大,并不一定是坏事,只是要在大的基础上更要强调质量和内涵。如果大学之大,仅是“拉大旗扯虎皮”,那就另当别论了。说穿了,我国大学目前不缺资金,不缺外表光鲜,缺的恰恰是内涵,即教学科研的质量,以及能拿得出手,能与世界级大学掰掰手腕的“干货”。如果还在外表上过多花钱,就显得有些说不过去了。

目前,我国还有不少大学面临财政危机,财政并非都很宽裕,把有限的资金更多地用在“刀刃上”,而非装饰外表,就显得很迫切。想当年,如雷贯耳的西南联大在敌机轰炸、缺教材、缺设备、缺教室,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与国仇家恨共交织的背景下,不仅顽强存活了下来,更是培养了很多大师级人物。而如今大学的办学条件不知比那个年代强了多少倍,遗憾的是,我们却经常发出“钱学森之问”。这表明,我们还是在办学上没有很好地遵循教学科研规律,而是在其他方面用力过多了吧?

花10亿元盖漂亮建筑,的确显得有些奢侈,就像报道中那位郭老师所言:“目前我国国家的整体水平还没有达到西方国家的水平,所以在可以节俭的地方应适当节俭。”大学比的是外表建筑的光鲜,还应该是思想内涵,想必理性之人都会给出答案。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