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教育部长陈宝生在谈及“中小学生接送”这一代表关心的问题时提出:准备实行弹性放学时间。(3月16日人民网)
部长之言,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中小学生作息时间,不再是一统天下一成不变;家长接送学生与工作的矛盾,也应该由此得到切实的缓解。
统一中小学生作息时间的规定由来已久,其主要内容是限定在校时长、周课时总量,其初衷是为了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毋庸讳言,这项教育管理中划定的“红线”,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学生,同时也解放了学校和教师的某种压力,也曾一度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然而,与之而来的问题也很突出:父母正常上班与接送子女的时间产生矛盾。学生一般不迟于下午4:30会放学,而家长下班时间是下午5:30或6:00。不是所有的单位和行业,也不是每一天的上下班都可以“弹性”,尤其是在作风要求越来越紧的现在,家长严守上下班的作息时间管理已成为基本要求和管理常态。即使学生回家了,很多孩子还面临着无人照料、无人陪伴的问题;即使有爷爷奶奶代管,其教育和管理的效果并不好。这个矛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并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
实行弹性放学时间。这确实是有针对性的开出了一剂良方。那么,“弹性放学”的“弹性”究竟在哪里呢?
笔者以为,这个“弹性”的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贴近实际,回应所需。
因地制宜,就是考虑不同城市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科学拟定不同的作息时间规范。城市放学时间的设定,宜迟不宜早,且在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尽量与下班时间有序“错峰”。乡村学校的放学时间,要综合考虑校车接送与家长接送问题。因人而异,就是考虑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可以提供不同的离校时间与服务。如确实不能按时接送的可以实行“学校托管”,由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回应家长的需求。
中小学生接送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小学。而小学的作息时间,其“弹性”空间还很大。一是在保证现有在校时间总量不增的情况下,小学早晨上学的时间完全可以进一步推迟,使家长送学生上学与自己上班更好的对接;教师的工作时间也可向其他职业的作息时间靠近。二是即使学生在校时间总量增加,也不一定意味着学生课业负担增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阳光体育活动、艺术教育活动、自主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培育核心素养、提升综合能力的教育课程,时间还远远不够。若是真的增加了课外活动课程,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学校还需要为“课后托管”煞费脑筋吗?屡禁不止的小学教师有偿家教问题,还会有多少空间和市场呢?
还有一个事实,越来越丰富的校园生活,越来越受到学生喜欢和留恋。对于喜欢群体生活的中小学生而言,在热闹的团队和孤单的家庭中间,应该更多的会选择前者。
给长期禁锢的中小学校作息时间“松松绑”,学校可能会写出素质教育的大文章。
让我们期待,“弹性放学”的新规能尽快在各地弹性落地。
稿源:荆楚网
作者:山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