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厕改革成绩斐然,许多地方为了配套公厕设施,方便群众生活,在公厕内提供免费厕纸,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的理念。北京天坛公园提供免费厕纸后,却被部分游客“打包”带走,一大卷纸不到一小时就用光了;青岛旅游景区的公厕管理员称,一盘270米长的卫生纸,平均每天用掉八九盘,除了正常使用,很多都被浪费了;江苏记者走访调查发现清江浦区免费厕纸,每天浪费近五万张。诸如此类的现象屡屡被曝光, 从免费厕纸的消耗量能看出市民游客的文明程度,薄薄的一张厕纸竟成为了城市文明的试金纸,试出了一些人公共文明意识的缺乏。
消失的免费厕纸到了哪里?除去正常的消耗外,一是被人“中饱私囊”。以北京天坛公园为例,来此的游客一般分为纯游客和当地居民,过度取厕纸的大多是晨练晚游的居民,大多数人把厕纸取走后都是自行使用,这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二是遭遇随意浪费。有些市民在使用免费的厕纸时,存在着“不用白不用”想法,节约意识便消失得无影无踪,洗完手后顺手扯出一长串来擦,甚至有人用来擦鞋擦马桶,各种浪费现象层出不穷。
让便民设施能够长久的服务全民,最根本的还是要从思想意识方面抓起,辅以更好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形式加强约束。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金小红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度取纸现象多发生于老人身上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代际差异。一些老人去拿纸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自家的“节约”,他们潜意识里的“公家”和当下年轻人所说的“公共”观念存在鸿沟,在这些老人看来,“公家”的卫生纸是可以多拿一些。针对这种现象,公共场合标语的宣传作用显然是收效甚微,但社会舆论作用可能行之有效。这些老年人可能一时间难以改变自己的习惯,但经过媒体曝光后,可以经由他的子女亲属来提醒,这种舆论的氛围一旦形成不单单是对老年人有成效,对整个社会风气也能起到一种良好的带动作用。在技术手段方面我们可以考虑用机械的、电子的设备去控制出纸量,或者是在取纸器的设备上做一些改进,比如一次的出纸量超过一个标准,取纸器就不动了。
别让便民设施上演公地悲剧。之所以叫悲剧,是因为公共物品因产权难以界定而被竞争性地过度使用或侵占,并且每个当事人都知道资源将由于过度使用而枯竭,但每个人对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都感到无能为力,甚至有人抱着“及时捞一把”的心态加剧事态的恶化,“公地悲剧”时刻警醒着我们,免费厕纸作为一项便民设施,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利阻止其他人使用,如果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就会造成这种公共资源的枯竭,这种不良风气一旦形成,公共厕所可能不会再提供免费厕纸,那么最后损害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利益。
长江网网评员:康敬宾
编辑:宗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