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关注:文星楼的“香火”不能一熄了之
2017-03-09 18:36: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由陕西省文物局与英国大使馆文教处联办的“陕西英国文化遗产高层圆桌会议”在西安举行,双方探讨解决旅游开发及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呈现的问题,以期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此会堪为有识之士的智者之会。(3月8日国家文物局网)

祝融滔天,一处文化古迹消失了;火海汹涌,又一处文化古迹消失了。近年来,方圆九州,逃过战火的许多文化遗存却没能躲过太平年间之火,委实可惜。

国家之根,民族之魂。祖国大地上的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文化印记星罗棋布,无处不在,那便是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牵蔓九州的根须。毋庸讳言,就在故楚荆州,也有好些难得的古迹相伴逝去的岁月,正在渐渐消失。

位于沙市区民主街沿江大道南侧、紧傍荆江大堤的文星楼,又名奎星阁。这座砖木结构的亭阁式建筑,是科举时代莘莘学子们祈求祷告和叩谢神恩的场所。传说上苍主宰文道的星宿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故当时每年春试秋闱应考之前,荆江两岸十里八乡的学子们络绎不绝,必来此焚香拜谒,祈求庇佑人生圆梦。据查资料,该楼在清康熙年间建于堤外,清中期迁建于现址,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重建。1940年被日军烧坏。

“云霄占斗极,都会控江津”,文星楼联语气派,可拾阶走进残破不堪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目失望:香火看不见,墙壁上倒是有过冬烤火烧过的痕迹,几个流浪汉和两只流浪狗把一楼、二楼、三楼都控制了,垃圾遍地,大小破洞赫然的楼板上,几张东倒西歪的床铺支撑着他们艰难的日子。清朝、民国时期香火鼎盛的文星楼,到今天难道是彻底没落了?

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通常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透过它们,可以追溯城市发展的渊源;透过它们,可以把握地域文化的脉络;透过它们,可以把握荆楚民俗风情的特质。文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会说谎的历史存档,也是生活在其中的一部分人的共同记忆和身份凭据。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街和古建,同样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遗憾的是,伴随兵燹战火、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许多见证荆州沧桑,映射古城巨变的历史文化古迹已逐步消失。

见树生情,望物生意,历史文化古迹消失之痛时时牵扯着我们脆弱的神经。保护好文星楼、甚至胜利街中众多有历史考究的名人故居,已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话题。我们需要洪钟大吕的发声,需要行云流水般的公文,但更需要目光如炬的智慧,更需要层楼高瞻的远见。否则,即便经济再发达,也难掩文化贫血。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不独为自己活,还要为子孙谋。现在许多地方政府都热衷建新区、修新路、盖新房,甚至大兴土木搞仿建。殊不知,建新不应忘旧,遗存高仿不如修旧如旧。“水打千斤石,难冲四两铁”。说具体点,文星楼与正在兴建的荆江风情带洋码头景区仅一路之隔,届时洋码头景区落成之时,如织游人抬首纵目间,文星楼肯定是一所人们好奇的景观,一处不会掩蔽的存在。文化遗存利用好了,便是摇钱树;利用不好,便是吞金兽。别拿着别人的地图找自己的路,我抛砖引玉的建议,文星楼能否办成一个天下状元博物馆?既有与之贴切的文化内涵,也可养活专人照管。砌筑荆州“文化壮腰”的大厦,需要多个落脚点和支撑点。坚持保护为主、保用结合,既是国家提倡,也确是文保王道。

习主席在北京考察工作时曾讲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次北京两会期间,习主席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也曾问及“奉贤区”名字的含义。这都说明国家对历史文化的重视。

近在咫尺弃之如履,远在天边甘之如饴。每每,我们动情走心的是外地的景点;往往,熟视无睹的是自己身边的宝贝。药品不对方,枉用船来装;药品若对方,只需一锅汤。无论如何,文星楼的“香火”不能一熄了之。大意失荆州,昔时旧年多讲的是武道,史韵悠悠,如今同样不应成为一座城市文化的结句。

稿源:荆楚网

作者:非常关注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