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讲话总是备受瞩目。“解放思想,勇于担当,敢为人先,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要靠创新”……近日,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习总书记连续第五年“下团组”强调“创新”。
回望历史,创新发展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改变世界走向的三次工业革命均以科学技术的创新为开端,从蒸汽时代解放双手到电气时代驱走黑暗,再到信息时代联通世界,我们也经历从挨打、趴下到爬起来的历史进程,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国家实力归根到底是由创新能力决定的。
反观当下,创新更是发展所急。无论是“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还是“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亦或是“世界经济长远发展的动力源自创新”,创新影响的不仅是人民的生活质量,更关系到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和安全。而我们置身在世界转型的大时代里,面对全球经济的波涛,国内改革深水的波澜,以及瞬息万变的发展形势,要想河入峡谷、踏浪不惊,完成调结构、强国防、惠民生的发展重任,实现创新驱动乃重中之重。
创新驱动要以科技创新为“硬动力”。当年伴随着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深刻论断发出,全社会形成了创业创新创造的热烈氛围。驾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C2C: Copy to China(拷贝到中国)”到“KFC:Kaobei from China(从中国拷贝)”的转变。中国产品再也不用被打着“低端”的标签,而是以傲人的姿态出现在国际舞台。
但也当看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在能够做到的“1到2”创新已逐渐减少。正如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所说,“因为闯入‘无人区’后,跟着人跑的‘机会主义’高速度,会逐步慢下来,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当下,我们已站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风口上,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端变化,逐步提高“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既要明确支撑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又要加强科学探索和技术攻关,通过增强科技创新来夯实根基、抢占创新制高点的根本。
创新驱动要以制度创新为“软引擎”。事实上,制度机制的改革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然而当下,或是长期积累形成的供给质量效率不高、产业同质化竞争引发的创新面窄,或是民间资本增速下滑导致的自主创新动能不足,亦或是行政色彩浓重决策方式形成的创新方式呆板,这些“软环境”的不足都制约着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效率。
对于这些阻碍创新的因素以及因体制机制造成的弊端,我们要下决心予以革除。对此,我们一方面当继续深化落实“放管服”改革,用改革点燃创新的引擎,用改革扫除一切阻碍创新的制约因素,打通科技创新的阻塞点,创造更适宜、更宽容的制度环境来包容创新。另一方面,也当破除体制机制上的障碍,通过探索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完善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流动、激励机制,落实基础研究转换为成果的程序和手段,让创新“动起来”。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