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政府要过紧日子”是一句贴心话
2017-03-06 10:56:00 来源:荆楚网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3月5日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做政府工作报告。他在报告中对如何开展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很多设想,无论是在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还是生态环境,脱贫攻坚等,都令人十分令人期待。而他提出的“中央部门按幅压减一般性支出,不许增加三公经费”,更是受到普遍赞誉。他指出,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政府要过紧日子”是一句贴心话,反映了民意,也是中央政府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具体体现。中央政府的这一庄严承诺,不仅是“让市场主体有切身感受”,更是实实在在的“加大力度补短板、惠民生”的有力证明。政府实施更加积极有效的财政政策,老百姓就坚决支持,只要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事情,都会得到热烈拥护。

2013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政府就要过紧日子”的要求。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再次号召“政府要过紧日子”,继续强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等,就可窥见中央政府带头治理公款消费乱象的决心。他的承诺,也给广大民众以信心。建立服务型政府、阳光政府,就是要让公权力回归“公仆”的本质。公款不当消费过多,其实就是因为以前“三公”经费给的过多,挤压了其他项目开支。只有厘清公权力的公仆属性,堵住预算体制的漏洞,造成公权“无闲钱可花”的地步,加上有效监督,才能把这股公款乱消费的歪风刹下去。

“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不仅体现出了领导人心怀全局、站位高远,更让人看到了希望。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就是重拾艰苦奋斗作风。我们党靠的就是艰苦奋斗起家,也靠它不断发展壮大。少了这个优良传统,过去的民族独立和今天的国家发展,都是一句空话。如今,国家发展了,财力也较为充足,但需要钱的地方也更多了。艰苦奋斗仍是“传家宝”,任何奢靡享乐,都是祸乱之源。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就是政治清明,打造廉洁、透明政府的方向,

“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不只是花钱方式的转变,更是执政理念的转变。政府作为社会财富的分配者,如何“分蛋糕”,就是执政思路和利益的导向。如果政府带头过紧日子,就是在真正改作风、减开销,就是把更多的财力用在支持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上,这就为构建廉洁和为民的政府提供了保障。是给老百姓花钱多,还是给政府工作人员花钱多,就是考验执政者如何平衡利益的风向标。

当然,“政府要带头过紧日子”,也不一定就意味着行政开支越少越好,而是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该花的钱还是要花,政府的工作成本也很大,在花钱这件事上,也不能一味加以批评。但如果政府的财政收入多年来持续增长,行政开支居高不下,超过了GDP的增长,跑赢了人均收入,那就显得有问题了。如果政府的正常开支,没有超过合理的范围,想必公众也定会理解。

如今,在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纪律面前,在“三公”消费上确实比过去有所收敛。但是,要想让“政府过紧日子”成为常态,必须防止公款乱消费的回潮。因此,还要警惕“紧日子很快就过去”的旧有思维,真正把“政府要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工作来抓,“政府要过紧日子”是一句贴心话,更是惠民之举。只有把此话当作一种追求甚至一种信仰,才能达到透明、阳光、服务型政府应有的境界,才能使政府取信于民,树立自身好的形象,也才能使人民满意。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