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杭州萧山一位家长发微博称,学校通过“读书漂流”活动,发给正在读二年级的女儿一本性教育读本,出现部分过于直白的词汇,包括“阴茎”“阴道”等男女生殖器名称,引起争议。3日,浙江省教育部门一位负责人回应称,这类读本非教材,作为课外读物也并无不妥,但低年级学生确实应在老师、家长指导下阅读。(3月4日《新京报》)
调查数据早已经显示,近年来,我国青少年首次性行为低龄化和人流低龄化趋势相当明显,十几岁的初中生乃至小学生堕胎已经不是个例。造成这种局面,根源之一就是我国性教育普遍缺失,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没有形成开展性教育的氛围,很多学校、老师和家长几乎不对孩子传授科学的性知识、生理健康知识,导致青少年普遍缺乏科学的生理健康知识和性知识。
虽然当下社会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的思想观念正在转变,很多人已经认识到了开展青少年性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普遍认为确实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性教育,而且认为越早开展越好,不少幼儿园、中小学也已经开设了儿童、青少年相关的性教育课程。但一个尴尬的现象却是,各地出版的性教育读本和开设的性教育课程不时引起社会争议,主要原因就是很多人觉得“捅破窗户纸”的性教育尺度太大,无法接受。担心这样的性教育会误导孩子,会让孩子更加开放,反过来可能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在2011年,很多家长就觉得性教育教材《成长的脚步》的内容“太黄”“太赤果果”,同年郑州一家幼儿园开展的真人版性教育引发社会争议。
包括“赤果果”内容的性教育读本的尺度到底大不大,究竟是否合适孩子阅读,笔者以为,我们不该简单的以成人视角看待这个问题,而应当更多地从孩子视角看待眼下的儿童性教育。有些看似“赤果果”的内容,只是我们大人以成人视角觉得“太黄”,不适合孩子阅读,但孩子却只是很单纯的当成科学的健康知识,并不会误导他们。换言之,所谓的性教育读本尺度太大,说到底是我们成人思想太不单纯,或者太保守,才单方面这么觉得。
从科学的性教育角度说,被家长认为“太黄”的性知识,这是性健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也是必须直面的问题。不能说有的生理健康知识“太黄”,就不向孩子传递,就回避,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性教育观念。
所以,面对性教育尺度问题,必须回归儿童视角,回归性教育的科学本身。当然,科学开展青少年性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心理问题,需要逐渐深入开展性教育,不能一步到位。这决定了面向高年级学生的性教育读本,不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不适宜流向低年级孩子。在这个问题上,学校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工作,出版机构也应在性教育读本、教材上显要位置明确注明适合学习、阅读孩子的年龄段。另一方面,青少年性教育不能还像笔者当年上学那会,全靠自学成才,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引导和教育工作。
稿源:荆楚网
作者: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