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两会时间”即将开启,“民生”将成绕不开的热词。
然而近日,一则关于“民生”的话题在哈尔滨引起热议,据《中国青年报》3月1日报道,穿越了雪原和沼泽,跨过了大江的哈齐高铁在哈尔滨一座桥前700米的地方“断了头”,原因是不能满足高铁通过条件,而这座经历了91年风雨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霁虹桥将面临命运的转折。
一边是高铁建设与经济发展,一边是文物保护与民众乡愁,这样的情况其实已经多次发生,但当同类的问题出现时,貌似依然无解。8年时间的沟通交涉让这件事情颇具传奇,以致有媒体发出“8岁的高铁遇到91岁的桥,谁给谁让路”的拷问。难道一定要你死我活才能解决问题吗?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文物保护,都本是民生事,又何须相煎太急?
我们知道高铁对于处在经济下滑阶段的黑龙江来说,意味着一个新的经济圈的形成,意味着经济回暖的“春天”来临。
世界各国实践经验表明,保护历史建筑与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和设施更新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其解决办法就是秉持“立新而不破旧”原则,即为现实需要适当做加法,为保护文物需要尽量不做减法。这样既能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又能确保历史文脉以建筑形式被保护起来、延续下去,实现民众“记得住乡愁”的愿望。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一来,城市建设的相关成本必然提高了。诚然如此,但眼前的这点损失是值得的,因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为政者秉持一份敬畏之心,才能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才能有尊重发展规律、尊重文化价值的自觉。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守住城市的根,才可言未来。对历史文物的让步才能让城市更好的进步,钱没有可以再赚,如果文物毁坏了,就再也没有了。
君不见位于巴黎正中心的奥赛火车站,在失去功能后,被改造成著名的奥赛博物馆;法国政府对有20年历史的,或在国内外有过影响的场所,都树立标记予以保护;杭州为了保护广济桥,为京杭大运河开辟新航道;湖北恩施为一棵古树让笔直的高速公路绕了个弯。
而霁虹桥这个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几代人成长的城市之“根”,更是承载了民众太多回忆和文化价值。保护还是破坏,将折射出这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到底如何。
保护该桥的志愿者苏丹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效率、效益至上的时代,我们永远不会为思想、历史这些无法兑现的事物埋单。”
但霁虹桥能否幸运地跳出这个魔咒,我想答案不会等太久。
稿源:荆楚网
作者:陆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