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了解到,已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的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杨振宁、姚期智两位教授,日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月21日央视新闻)
公开资料显示,姚期智出生于1946年12月,今年70周岁。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0月,目前94岁高龄,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堪称奇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2015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干勇透露,中央已批准相关改革方案,规定院士统一70岁从工作单位退休。其中,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的70岁以上院士可经有关部门批准,将退休年龄延长到75岁。
破除院士终身制喊了多年,可就是一直没有能真正实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方面的原因来自院士自身。院士不仅意味着学术成就的认可,也意味着话语权,意味着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这也是很少有人愿意放弃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才得到的院士头衔的原因之一。
院士终身制也有来自外部的原因。2013年,时年80周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向其任职的北京林业大学提出退休意愿,但是校方却没有给出明确答复。理由是:学校还要靠你说话呢。可见,院士不能退休也是身不由己。他们在位还是退休,不仅是他们个人的事,也与所在单位、所在地区的利益密切相关。
如此看来,院士终身制的背后,是各种利益勾连。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系似乎不大。
研究表明,27岁到37岁是科学家最富创造力的年龄。我国院士年龄普遍偏高。更重要的的是,很多院士当选之日,就是远离学术研究之时,很多精力用于社交活动。
西方国家的院士确实只是终身荣誉称号,表示对该名科学家以往工作的承认和肯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许智宏也曾说过,院士是学术性荣誉称号,而非职务或职称。
既然如此,就应该尽快破除院士终身制,让沈国舫们不再被利益“绑架”。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经明确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杨振宁这样的高龄老人是否有必要再转为中科院院士,就很值得商榷。
稿源:荆楚网
作者:张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