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花屑,家家花店生意兴隆;盆满钵满,个个老板乐不可支。刚刚过去的情人节,一个消费者满把烧钱的日子,精明的商家可谓是最大的赢家了。或许在骚动的商家眼里,谁的文化不重要,你要浪漫你掏钱,我卖鲜花我盈利。厉害了,我的哥。一束进口玫瑰“自由女神”批发价1500元还要靠抢。(2月15日大河网)
文明的人类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流淌的文明,文明是活着的文化。在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交汇融合的当下,恩恩怨怨光棍节,是是非非洋人节,热热闹闹是春节。一直以来,国人针对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每有鼎沸舆论分立左右,一派挺中:“狗粮我不接,去你的洋人节”;一派挺西:什么时代了,翻遍一本老黄历,奥特的你懂啥叫浪漫?一派在大谈浪漫经济对21世纪俗人的救赎,一派在大加痛斥崇洋媚外、数典忘祖。
时光纵轴连贯古今,春秋维度见证嬗变。检阅人类文明史,连绵不断的文化总源于不同族群的历史深处,活水潺潺而下,浇灌并滋润着沿途的风光和民族,由此呈现出人类大家庭不同文化的多姿风貌、殊异风采。情人节,这个又称为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的节日,原本是西方一个关于忠贞不渝、生死相随的爱情故事。好比中国的梁祝化蝴蝶、生死宝莲灯。恩爱惨,故事的主角死了,他们的名字和传奇一直还活着。一种传说一份浪漫,一种传说一份情愫,现如今,中国的梁祝依然是音乐故事,西方的爱情传说俨然幻化成一种大众商机了。每临此时,精明的商家便会借题发挥借势炒作,西风东渐只因有利可图,美丽的传说魅力四射,牵动着众多春梦男女的神经末梢,也使劲猛掏着小男生们追求虚荣的不厚的腰包。惭愧自己年纪已老身体不好,这情人节,我等年过半百的人估计做不了多大贡献啦。倘若花上1500元买一束天价玫瑰献给老婆?敢情老婆横眉倒竖,你疯了,1500元至少可以买20提食用油呢。
客观地说,一概排斥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天平左右各走极端都不妥当。异域各民族的文化在于交流,人类的文明成果在于共享。君不见,中国的四大发明福泽全球,美国的英特尔照亮国际。但我们不能因此盲目地认为,所有的外来文化都输入着一种必然的优秀。其中仍有个去粗取精、取优汰劣的过滤过程。历史上,我们尝过蒸汽机车捎来的甜头,同样也吃过鸦片经济带来的亏害。所以不能一味地执意巴望外国的月亮,而忘记了自己祖国的太阳;不能不加分辨地去买外国人的坐便器,而忽视本民族工业的巨大进步。
文化共存,就共存在相互融合里,就共存在相互包容中。唐人街上可见苏绣屏风,长安街上可见肯德基招牌;汉唐宫灯嫣然照亮塞纳河畔,悦耳的小提琴协奏曲回响在中国大剧院。民族文化可以分国界,文化的优秀却可以不分。
文化不仅要历史地看,更应现实地看。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切文化也都应立足本民族。现实中,不少年轻人对“洋节”如数家珍,却对“中国传统佳节”所知甚少。何以出现如此窘况?我想,这与文化导向有关联,与文化自信有关联。某些年轻人在商家泡沫般的哄抬炒作中,观念错位,刻意粉饰个人审美品位,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就不免变成盲目消费的“情人劫”。即使放在西方,如此兜售天价玫瑰,也不应是情人节的初衷。
没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是单薄的,没有灵魂的人生是苍白的。罗素有言:“中华文明是唯一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节日这碗汤,谁煮都有理。不爱中国七夕节,却爱西方情人节,这点不能全怪小青年。总不能让现代青年女子在七夕夜,都拿针线端坐月下“女红乞巧”吧?但我们不必大肆渲染洋节,不必惧怕洋节,如若我们与时俱进,多加引领,甚或在洋节中加入些本民族文化内涵,让情人节更符合国人的欣赏习惯和文化习俗,或许更生动、更精彩、更有意义些。肯德基在国外炸土豆条,在中国改炸薯条。
寒木春华红绿意,情到深处自成诗。文化自信最正确的做法是,在包容中不拒他人,却应在包容中坚守自我。
稿源:荆楚网
作者:非常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