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体系思维布局产业
——踏上新征程·学习贯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⑧
现代城市发展繁荣,坚实强大的产业基础是首要实力、第一支撑。
尤其是对武汉这样的综合性枢纽性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不仅产业基数要大、实力要强,而且还要门类相对齐全、体系相对完备,具备可以持续迭代的产业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引领产业变革,新老产业更新交替,需要特别清醒地认识“新与旧”“先与后”“快与慢”的关系。
我们要牢牢把握产业的“今天”。现代产业趋势是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度融合。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譬如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武汉已有先行优势,我们要使其进一步集群化,具有全球影响力。有的产业,武汉刚刚争取到重大项目,潜力巨大,如国家存储器、航天产业基地,我们要加快将其建设成新的支柱产业。有些代表先进制造业方向的产业,如“下一代汽车”、智能家居、大纤维等,我们则需要加快布局。
我们要为产业发展的“未来”做好准备。有的产业,现在或者刚刚萌芽,或者处在研发阶段,甚至还只是对科技的一种预判,但在未来很可能改变世界。这样的产业,我们需要超前布局,争取抢占战略制高点,不能怕投入,不能太短视,要允许大量失败。
我们不能忽略产业的“昨天”。既要果断去产能,也要精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有的传统产业,是进入暂时性困难阶段,有的传统产业,经过技术改造,完全有可能面貌一新。我们要汲取武汉曾经的制造业品牌全军覆没、去工业化热潮带来的经验教训,为传统产业升级留下空间时间。
体系思维还表现在对产业门类的认识。比如现代服务业,我们虽然较早就认识到了其重要性,但与标兵城市相比,还不能成为武汉的优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还不够,这跟武汉民营经济发展滞后有关。比如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已经显现强劲势头,我们有条件大有作为。
体系思维也表现在对产业的空间布局。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各功能区,产业集群的布局比较清晰,目标比较明确。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在各中心城区和新城区,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形成齐头并进推动赶超的大好局面。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