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因为出生于1988年的她,在年仅12岁的时候就被她的亲人卖掉给人当了“童养媳”;更因为当年令她走上这苦难人生的许多加害者,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12月12日《环球时报》)
通往正义的路途并非总是一帆风顺。马泮艳的遭遇令人感叹唏嘘,从被亲人卖掉当“童养媳”到被办结婚证,从被判离婚到加害者依然逍遥法外,迟迟不来的正义给人带来的几乎就是绝望。而在这过程中,相关部门对待该事件的态度值得玩味,一是马泮艳选择起诉时,警方则表示强奸案的追诉期已过,但是在媒体的介入下,当地才成立了联合调查组;二是在她成功获得离婚宣判,舆论热度的消失之后,当地政府对于她后续的维权诉求又开始“踢皮球”。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一些部门工作的动力不是来自于对正义公平的渴求,而是舆论热度的大小。
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媒体在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监督作用。正是媒体的发现与职业坚守,才推动了“呼格案”重审的启动;面对强拆,站出来维护公平正义也不乏媒体的影子。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舆论的关注程度往往成为解决问题的直接推动力,而一些部门似乎也在形成一种惰性,媒体关注了,点击率高了,才会有动力解决问题,才愿意给公众一个交待。
但是,媒体的关注度是会变化的,舆情形成得很快,消散得也不迟。如果没有舆情持续关注,一些部门也就丧失了处理问题的动力,致使公平正义难以得到及时实现。而在马泮艳的遭遇中,我们不难看到端倪,马泮艳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就是靠一次次发帖,而不是相关部门的主动作为。早在2000年时,马泮艳就曾报警,可当地警方却以为这是“家庭纠纷”;她2008年终于逃脱,却被相关部门办理“结婚证”;被判离婚,加害者却逍遥法外。相关部门的不作为,甚至为虎作伥,使马泮艳维权之路变得坎坷与无助。
事实上,该事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要相关部门本着法治的精神,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公平正义就不难抵达。比如当年持续强奸和侵害马泮艳的陈学生该承担什么责任,比如非法办理结婚证的相关人员,比如当年涉嫌渎职的警察等等,只要愿意去刨根问底,只要认真调查,真相总会浮出水面。
我们笃信正义也许会迟到,但决不会缺席。可是正义越是迟到,对受害人的伤害也就越大。如果相关部门缺乏责任与担当意识,继续采取“踢皮球”的态度,那无疑是在正义的“伤口”上撒盐。
稿源:荆楚网
作者:杜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