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放:把元宵节“闹”出更多文化味
2017-02-11 09:23:00 来源:荆楚网

中国人常说“正月十五闹元宵”,可是怎么个“闹”法,就很有讲究。元宵节正好是春节过后的第十五天,尚处于过年的情绪犹在之时,是春节过后第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是阖家欢乐,体现的是“团圆”,而元宵节的主题依旧不变,仍是以团圆为主题,可以说,是把春节过后普天同庆的氛围达到了另一个高潮,强调的是全民同乐。就连央视都把一些没有入选春晚的节目拿到元宵节晚会上演,可见,这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节日。

元宵节也叫元节、灯节、小正月等,也是汉字文化圈地区和海外华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故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称为元宵节。按中国民俗,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即元宵节、盂兰盆节、水官节,合称“三元”。据说元宵节始于汉代,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将元宵节定为重大节日。节日里人们出门赏月、吃元宵(现在不少地方吃汤圆)、赏灯、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扭秧歌等,以增添节日氛围。如今,“闹元宵”活动各地开展得丰富多彩,创造了节日气氛,是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每年元宵节,透过热闹非凡的场景,呈现出传统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当下的中国人早已不缺吃少穿,而是多数人忙着减肥,反倒是元宵节过得越来越缺少文化气息。例如,还有多少人还在元宵节里吟诗作画?还有多少人在节日里猜灯谜?就连不少花灯、彩灯等,似乎都制作得缺少文化内涵。

元宵节象征的团圆,就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精神、伦理上的诉求。汤圆、元宵都象征“团团圆圆”,其谐音就是“团圆”。而元宵节,又是人人需要参与的节日,因此,元宵节不应仅是大众娱乐场,更该借此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其实,在另外一些地方,如我国的台湾、朝鲜、韩国都过“元宵节”,都折射出中华文化传统的色彩。在东南亚,过元宵节的华人比比皆是;而海外中国人无论是在五大洲的任何地方,都保留了过元宵节的习俗。事实上,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一直在被华人坚守并传承。

当前,国人缺的并不是物质生活,反倒需要增加精神生活的滋养,而元宵节,就是补“文化营养”的好时机。每一个家庭餐桌上的元宵或汤圆里,都充满着文化气息;每一个彩灯、每一个灯谜里,都富含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哪怕是耍舞狮、踩高跷、扭秧歌、划旱船,里面都凝结着厚重的文化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闹元宵”绝非是发几个祝福的短信、发几个微信红包,或做几道菜吃一顿那么简单。要想把元宵“闹”出更多文化味,首先就该填补一下“精神空白”,恶补一下元宵节的历史文化常识,以做到“温故而知新”。

当然,传统节日也要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元宵节,之所以长盛不衰,就因为里面有中国人深深的精神寄托。如今,新俗旧俗混杂,就连过年都是如此,元宵节也不例外。网上“春晚”已搞得风生水起,而网上过元宵节也悄然兴起。所以,把元宵节“闹”出更多文化味,让元宵节成为普天同庆、人人参与的快乐团圆节,在坚守与传承中与时俱进地创新“节文化”,让元宵文化更富活力,既是时代进步的标志,也应是文明提升的展现。由此,让我们把元宵节“闹”出更多的文化味来,以更多地展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