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召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其中不乏尖锐声音。会后,意见材料几经修改,尖锐意见随之消失殆尽,最终未能供领导决策参考使用。(2月7日《人民日报》)
征求意见是一种集众智、聚合力的重要方法,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做到重要情况、矛盾问题、群众期盼心中有数。一些地方既然劳心劳力地搭建了干群交流的舞台,就应该让群众的声音被倾听。这样不仅能帮助领导干部从尖锐声中听出群众诉求、从大白话里发现问题,从而促进工作的改进,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加群众“参与感”,从“人民城市人民建”中取得获得感和幸福感。
然而总有一些党员干部,怕群众的“辣言辣语”让领导听到不舒服,于是就对群众的意见进行“美容”。有的怕群众意见直白就“穿靴戴帽”,变得转弯抹角,曲解本意;有的怕意见尖锐就“打磨棱角”,删减重要信息,化整为零。凡此种种,都带着“掩耳盗铃”的滑稽,透漏着“惧怕意见”的味道。
事实上,群众的不少尖锐意见,虽乍看之下有些“土味”、“辛味”,但“话糙理不糙”,体现的正是群众最切身的难题,凝聚的正是劳苦大众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最有效的办法。若是因为害怕打碎了领导的“玻璃心”,戳破了现实的“琉璃瓦”,就让意见失真变味、偏离本意,不但会让原本意义重大的征求意见变成“走过场”、“表面功夫”,更会使群众在多次反映无效后心灰意冷。
鲁迅先生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献血。”这句话不是告诉我们说现实有多残酷,而是要让我们明白一个勇敢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正直的,能够实事求是、从容客观的看待一切,并且从暂时的阻滞中奋然而起。而如今,我们走的是发展的快车道,过的是小康的新生活,自当拥有比鲁迅先生笔下更加勇敢包容的心态,秉承着更加自信开放的精神,破除畏惧心理,做到对群众意见的常听取、善听取、乐听取,让问题的声音总被倾听,让群众的难题总有解答。
也应看到,之所以有“打扮群众意见”的问题出现,其缘由还是在于干群交流的渠道存在梗阻。当下一些地方,局长信箱成“摆设”,监管热线成“断线”,网上留言“无回应”,群众的意见自然就只能通过座谈、征求意见等单向、定时的形式抒发,给了一些部门“处长当政”的机会。针对这样的现状,领导们一方面应当摆正位置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做到对群众意见的亲力亲为。另一方面,也当搭上时代的顺风车,通过对“两微一端”等互联网产物的运用使“意见”插上翅膀直达“首脑”,断绝他人在群众意见上粉饰劳神的念头,将精力更多放在探寻问题症结、谋划思路对策、解决实际问题上。
只有让心态更加包容,让渠道更加通畅,方在原汁原味中听取“真民意”,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健康发展!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