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最为隆重的节日。春节即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为醒目的“文化符号”,承载着和谐、团圆、亲情、伦理,且是对新一年的生活、工作等的企盼。无论如何,春节是其它任何传统节日都无法比拟的。过好春节,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加浓浓的年味儿,对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让年味儿更浓,就应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春节的“文化符号”回归本源。
春节的源头是节气与祭祀,产生于农耕时代的春节传统习俗,确实与城市居民、现代生活不同,甚至有很大的不同。如今,有的面貌依旧,基本保存下来;有的则在以一种新的形式延续。可无论怎样,春节中饱含的团圆、亲情、和睦、思念等,渐已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祈求和寄托,沉淀为民族习俗、文化乃至性格。于是,春节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仪式感”,里面就有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认知、认同、尊重、敬畏,而且日积月累,不断夯实。如今,过年的内涵已呈多元化,但无论怎样卓远,过年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强化对这种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遗憾的是,不少国人对于春节的文化意义认识不足,而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要使春节回归本源,让过年在新时代仍然闪烁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以彰显其魅力。
例如,春节时围绕“情”这个文化核心,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团圆”。团圆,就是全家聚集在一起,“圆”就是过程的结果,它暗合了中华民族对家庭生活的严谨态度。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表达亲情,给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并将这种情感延伸。铁路部门大概是中国最能感受到春节文化核心的一个机构。每到年关,30多亿中国人乘火车回家过年,就是“情”这个文化核心最直接的体现。“情”在,春节文化的核心就在。此外,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中那急着回家过年的人群,都表达了情归故乡的渴望。春节前夕,父母的期盼、孩子的笑脸,这些不都是传统文化中亲情、孝道、深情的体现吗?
所以,让年味儿更浓,就该让春节这一“文化符号”回归本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弘扬。比如拜年,拜年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果把想在通过网络、手机、电话等方式拜年,简单地看成年味儿淡了,就不够客观。现代社会中,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使生活节奏加快;中西文化的交融,家庭结构的变化,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导致的家庭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当代社会人们思想观念及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都推动了社会变迁,使过年的方式再多样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变了,传统春节年俗肯定也会有所改变。因此,我们应该用新形式去体现春节期间优秀的传统文化。无论形式如何,只要还在惦念着家中的老人,孝道就没有变;只要还挂念着外地的亲人,亲情就没有变;只要还在贴春联,年俗就没有变;只要还在包饺子吃年夜饭,过年的理念就没有变;只要还在拜年,哪怕使用微信、短信、电话等新的交流方式,过年的实质就根本没有变。注重内容,不拘形式,就是在用新方式使春节这一“文化符号”回归本源的重要手段。
春节的某些习惯在变,但“文化符号”犹在。全国数十亿人回家过年的春运大潮,年前市场上人们的购物大潮,都是春节这一“文化符号”最突出的体现,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虽然人们准备过年的时间比过去缩短,但是大家过年的心情没有改变,只是更多的人使用了新的方式罢了。由此,让春节的“文化符号”回归本源,就是要注重春节文化的内核,让人们永远牢记长辈、家人、团圆、亲情等,以使这些人间美好的情感继续延续下去,不论显示中国人开始自由流动的特色“春运”,还是微信、短信、电话拜年,还是电子或数字取代了蜡烛或鞠躬这样的传统,形式变了,但过年的含义始终没有改变。春节这一“文化符号”永远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美丽而永恒的风景线,让我们传承它,使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稿源:荆楚网
作者:刘天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