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刚:去伪存真让助学金远离“比惨”声
2017-01-24 13:00:00 来源:荆楚网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日前,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坚决杜绝将“助学金”变成“奖学金”或用“助学金”代替“奖学金”的行为。(1月23日中国新闻网)

国家出于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目的设立了助学金,这一举措本应该帮助许多家境贫寒,生活贫困的寒门学子顺利完成学业,但是这一拥有很好出发点的举措却在如今的许多高校变了味。有人顶着“贫困生”的帽子,却手持Iphone,身着高档名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否需要对“贫困生”一词进行重新定义?

如果不需要重新定义,那么毫无疑问当下各大高校存在的助学金评比方式出了问题。看一下,其实不仅仅是高校,在一些中小学校,对于资助贫困学生,除了按规定填写表格,要街道、乡镇盖章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受助者通过演讲或公开竞选的方式获取名额。在这种看似“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下,“助学金”评比就沦为了比惨、比哭大赛,甚至还被学生美其名曰“中国好声音”。

种种奇葩现象背后,关键原因还在于高校对于贫困学生了解较少,人文关怀缺失,以至于在助学工作过程中冷冰冰,不是以学生的利益为中心,也不是围绕最大程度减轻学生经济困难的原则,而只是为了学校工作的方便。所以,虽然制定了规章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则表现为“一刀切”,失之僵化,甚至将助学金评比演化成“比惨大会”。

平心而论,要确保助学金发放到每一个真正需要的学生手中,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需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统计、审核,而这个工作还比较复杂。特别是街道、乡镇等部门常会怀有仁慈之心,几乎不会对申请人所陈述的情况进行核实,使贫困证明变得十分简单。再加上部分高校班级中的所谓的民主评议也往往是名存实亡,“关系户”层出不穷,等上报到辅导员处时,也往往是辅导员一个人说了算。

如此一来,使得不少人浑水摸鱼,给一些“伪”贫困生提供了可乘之机。真正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却因为不善于“表演”、羞于在众目睽睽之下自揭贫困盖子而与助学金失之交臂。

因此,要使助学金精准发放,就必须在充分尊重困难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取消这种公开陈述申请理由的评比机制,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加大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贫困学生真正感受到国家和社会的牵挂,能够依靠这笔助学金完成学业,改变他们的未来。而不是让助学金变成“伪”贫困生手中一次奢侈的聚餐、一部高档的手机,更不能沦为“比惨大赛”的奖励。

稿源:荆楚网

作者:谢晓刚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