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春节前夕,很多领导干部,尤其是“包干”联系精准扶贫贫困户或者贫困村庄的领导干部,都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村里,与贫困户家庭拉家常、谈心事,详细了解他们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在党和政府的关心、照顾下,尽快甩掉贫困的帽子,心意至此,贫困户无不感到内心深处暖意洋洋。
情到之处,某些领导干部还会为特困户送去慰问金、食用油、面粉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同样是暖心一片,但此心此举并非每一个贫困户都会乐意接受,甚至有的贫困户还会断然拒绝,至少很多贫困户在考虑接不接受慰问金、慰问品之前心里都曾有过反复思量、矛盾两难的问题。其实,对于很多贫困户来说,接受物质慰问并非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或许生活必需品或几百块钱能让一些贫困户在年关之际一解燃眉之急,但却难以使他们真正具备走出困境的能力。再者,农村是个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尊严是一个农民,乃至一个家庭立足的根本。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村民们的评价,以及农民对自我身份的认定都与此相关。换句话说,人穷志不能短,穷人也会碰到有关尊严的问题。
那么怎么才能让农户真正摆脱贫困?这就要回归到贫穷的本质上去。现实中一些贫困农民的安于现状,并不都是简单的懒惰问题。很可能是几代人积累下来的“经验”所致:在外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贸然突破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要面临着承担很大失败风险的可能的。
扶贫工作当中也不难发现,大部分脱贫困难的农户生活较为保守闭塞,难有创新的视野、思维和魄力。加上很多贫困户往往都处于生存线附近,并不存有储蓄,也就不可能有投资用于改善农业生产。少了这些必要的投资,再加上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就不会有更高的收入,从而又限制了储蓄进一步提高的可能,以致陷入贫困的漩涡难以自拔。
于精准扶贫工作来说,上述担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防患于未然总不是一件坏事。有担心并非意味着否定,更多的是承载着亿万国人对未来精准扶贫工作方面聚焦和期待。刚刚过去的2016年,注定会因为开启向绝对贫困发起攻坚决战而显得极不平凡,目标明确、信心坚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之下,我国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2016年已经过去,2017年的大门已经开启。对于扶贫攻坚中承担着巨大责任的地方政府和扶贫干部来说,为2016年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已取得成绩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不足。比如说是否存在人为简化或“一刀切”的扶贫模式,况且众多贫困村里还有不在少数的因病致贫的家庭、年迈无劳力的农民,和对那些因一时之困致贫的农户显然不能同等对待。
2017年,希望我们的扶贫干部能再多走一些崎岖的山路,多推开几扇简陋的柴扉,在了解了那些贫困的、双手结满老茧的农民内心的柔软和坚韧之后,能真正到走到他们的心里,彻底弄明白何为贫困户所期待的脱贫以及他们到底想过上一种怎样的生活,这样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沿正轨行进不偏离。
“一座城市,既要看脸,也要看气质”。细细思量,对于我们仍将继续、任务更加艰巨的精准扶贫工作来说,不仅要让农村更美丽,还要让农民都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
稿源:荆楚网
作者:霍计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