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孩”后,南京的教育资源会发生缺口?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的目标如何实现?新办学校如何获得老百姓认可?许多政协委员把南京市民最关心的教育提案带到了会上。(1月11日《扬子晚报》)
名校办分校是促进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发展的有益尝试,一般由政府或学校主导,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或向区域薄弱学校扩散。现如今,许多地方名校分校遍地开花,小学、中学教育集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转眼之间,老百姓家门口的中小学一下子都换了招牌,成了当地名校的分校。但分校挂上名校的招牌,不代表就成了真正的名校,报道中提到不少南京的政协委员在调研中发现,即便是同一教育集团内,各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参差不齐,笔者以为,公众且慢为名校分校遍地开花叫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该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倾斜,这就需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切实解决区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为此,许多地方开始探索走出了一条名校办分校的道路,即依托名校优势,促进薄弱学校的硬件与软件建设,跨区域或区域内整合教育资源。名校与分校之间开展互动交流,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支教、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开展教研活动、校际间网上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输出名校的管理人员和管理经验,提升分校的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但是,名校所办的分校要真正成为一所名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就职演讲中曾经提出了“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著名论断,大学如此,中小学也一样,我们身边那些远近闻名的中小学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也不是因为这些学校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宽敞明亮的教室,以及先进的教学设备,它们与一般学校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也就是说,名校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利。“天时”是指名校享受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地利”是说名校拥有优越的社区环境和周边资源,而“人和”则是说名校有杰出的管理团队和师资力量。
将名校的名师交流到分校,固然可以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但更重要的工作还是要提高分校自身造血功能,逐步培养自己的管理团队和教师队伍,改变分校的教育教学面貌,提高分校的办学能力,最终达到分校与总校共同发展的目的。用南京市政协委员、晓庄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徐琪的话说:“办分校还应重视优质教育的内涵,比起名气和校舍,更应重视分校的办学质量和长期发展。”
当家门口的普通学校与那些名校一样成为世人公认的优质教育资源,名校分校遍地开花,名校分校不分上下,老百姓才会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稿源:荆楚网
作者:维扬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