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璐:擦亮中华文化的自信底色
2017-01-11 18:40:00 来源:荆楚网

近日,半月谈在专访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时,他发出了“与生俱来的文化自信不可丢”的时代之音。这让我想到,前段时间网上流传一位台湾作家在香港大学演讲的视频。这位作家问台下听众的启蒙歌曲是什么,一位中年听众答,是《我的祖国》。又问,是怎么唱的?结果先是几个人唱,然后是全场大合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而那片稻花、那条河,那份根植在人们心中抹不去又擦不掉的情怀,便是在中华文化浸润下的情感依凭与精神归附。(1月10日《半月谈》)

守住文化,就是守住根本。有人说,《舌尖上的中国》是当代最成功的文化案例。很多人纷纷表示不理解,认为“吃货”的世界其实很简单。然而当华侨们纷纷流着泪看着记忆中家乡的美食,我们才发现即使脚步走得再远,身体也会诚实告诉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归属。那些浸润在我们生命中的山水草木、人文地理、乡俗民情,即使再平凡也一样能让远在万里的游子归心似箭,这便是文化带给我们的凝聚力,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前进的根本。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就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的确,身在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脚下便是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这是一片厚重、细腻又肥沃的土壤,哺育我们成长、教导我们成人,值得我们由衷地自信。

然而近年来,外来思潮大行其道,圣贤之书被束之高阁,一些水泥怪物取代了曼妙的古村镇、古街巷、古建筑,不少曾经活跃在生命中的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也只能被迫走在窄窄的田埂上,现状堪忧。这些令人痛心疾首的“消逝”夹杂着对西方文化的仰视,让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文化的日渐式微。自身不自信,文化复何存?要达到治愈文化“失落”的目的,我们还需擦亮自信底色。

擦亮自信要在坚守中求突破。当看到中国巨人正崛起于世界之林,在欧美越来越多的西医开始研究中医,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漂洋过海来到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学习《四书五经》,就连《易经》的概念也出现在国际的量子物理学研讨会中。海外无数的外国人开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去领略和感悟中华文化的美,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还“视为不见”呢?因此对于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一方面要懂得坚守和热爱,能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投身于此,将文化的瑰宝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也要将瑰宝融于时代,通过创新让传统文化能以更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将其推广出去,给予“文化”更多生长的土壤。

擦亮自信要在发展中显担当。诚然这些年我们走的很快,但偶尔停下来看看身边的景色总令人感到怅然若失。青山在减少,绿水在变浑,带有地域特色的村屋逐渐变成土不土、洋不洋、大同小异的水泥楼,让人不小心就迷失了家的方向。在全球化的发展势头之下,我们一头扎进了钢筋水泥的浅滩,以为新的就是好,抛弃了这片土地的本来模样。其实还是对于自身文化的不自信。对此规划者需要抛掉旧有的政绩焦虑、利益冲动和以割断文脉和弃置乡愁作为代价的发展观,多一些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担当,把历史、环境和人文作为不可或缺的必备要素纳入地区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住做人的根系,也留住记忆中的春天。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的伤害,不仅来自外部冲击,也来自内部的自我贬低。对于肩负民族未来的我们来说,当从热爱家乡的一本书、一杯酒乃至一培土做起,不仅要从坚守中求突破,更在应发展中显担当,用我们的行动擦亮中华文化的自信底色。

稿源:荆楚网

作者:肖璐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