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昨日向媒体通报,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最新会商结果,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预计1月5日~8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扩散条件持续不利,重污染天气过程将维持,部分地区可能达到严重污染。(1月5日央广网)
雾霾于每个人都可以说是如影随形,我们每个人都同呼吸共命运,每个人对雾霾带来的伤害有切身感受。
长期以来官方对于治理雾霾不可谓没有行动,11月11日中国环保在线报道称,近日,不少地方负责人因大气污染被环保部“约谈”。11月26新京报报道,黑龙江等全国许多地方都对农民燃烧秸秆下了禁令。1月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京教委为应对雾霾,部署了中小学试点安装空气净化器。央视财经评论报道,环保部已经用“‘热点网格’布下天罗地网”,通过卫星遥感来确定各地区的 PM2.5的平均浓度进行督查。
关于雾霾治理,官方采取的措施不可谓不多,是否科学有效有待商榷,诸如“雾霾驱散要等风来”、“汽车尾气排放加重雾霾”等等说法成为段子手最偏爱的调侃素材。再如关于禁止农民燃烧秸秆,就引发一定争议,而约谈各地方一把手是否就能根治雾霾也存在疑问,而诸如部署中小学安装空气净化器等防护行动也只是基于雾霾存在的事实的无奈之举。
总的来说,相关治霾举措却没有形成有机的有效运转和配合系统,可以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打地鼠”式的治霾,因此我们看到,雾霾的严重态势非但没有好转,还有趋于严重的趋势,对此,专家通过媒体针对北京持续被严重的大雾、灰霾笼罩解释是气象、地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民众只能对此表示“呵呵”。
治理雾霾亟待做实区域大气治理机构,从立法到具体污染排放物的治理,再到生态长期的构建,需要一个完整的治理框架,单单通过所谓高科技“热点网格”显然治标不治本。
英美日等发达国家都曾对此有过相关的治理经验,总结来说,一个完整的大气治理机构至少涵盖多方面的内容。
立法保障为治霾提供坚实保障。1956年英国和1968年日本都先后制定和出台了法律,主要的立足点都在于减少煤炭用量,如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将烧煤大户发电厂和重工业迁往郊区,颁布法律要求工厂按更高标准建立烟囱等。
污染源分类综合治理效用来得最直接,欧洲除在交通运输领域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外,还在工业排放、能源、居住方面也采取了应对措施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同时,还要用市场手段减少污染物排放。1993年,美国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实施区域空气污染排放交易计划,允许企业买卖排放配额,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减排。
此外,重视绿地建设和公共保障倡导绿色交通的作用也不可小觑。日本东京有关当局规定,新建大楼必须有绿地,必须搞楼顶绿化。英国伦敦计划在2015年前建立2.5万套电动车充电装置,电动汽车买主将享受高额返利,并免交汽车碳排放税,甚至免费停车。自行车交通也被政府作为支柱,计划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只有看到一个做实的区域大气治理结构,告别雾霾希望的曙光才会出现。
稿源:荆楚网
作者:卢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