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语言规范类刊物《咬文嚼字》发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包括“洪荒之力、吃货群众、工匠精神、小目标、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供给侧、葛优躺、套路、蓝受香菇”,每一起流行语都代表着一起事件,一种存在的痕迹。(中国青年网)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国是一个多名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语言资源极为丰富。而保护和传承各民族语言文字,建设和开发国家语言资源及文化资源,是厚培精神文明建设沃土,展示大气包容、兼收并蓄国家形象的重要基础,更为民族团结、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打造良好的非物质基础,有利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先进性,不断提升文化自信。
语言文化作为社会存在的镜像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但并非所有的语言文字都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很多社会热词、网络热搜都如昙花一现,难以持久。例如“蓝受香菇”仅仅是源自于一些发音的谐音,本身并不存在深厚的文化积淀,难以割舍的历史渊源,之所以会众所周知一方面得益于手机、电脑等网络传播设备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另一方面,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日益提高,因为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过程,而新兴媒体则原始而粗放得多,更为山呼海啸、泥沙俱下。
互联网进入中国20多个年头,语言在网络化进程中,既有存续和扬弃,也有裂变和重生。可以说这些热词的产生也是语言文字在滚滚洪流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对待这些流行语应采取正确的方式,合理看待。
首先,防止恶俗语言习惯对汉语言文字的侵蚀,是相关文化部门的职责所在。一方面要相信汉语言文字的自净能力,尊重语言文化的汰选规律。另一方面,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能敏锐发觉网络流行语中的“病毒”,并在传播使用中注意规范意识和规则意识。
其次,要想让流行语长存于世,就要厚植其文化积淀,包含时代要义。习大大的很多经典词语都被评为流行语,正是因为内涵的丰富性。“点赞”代表了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和生活态度;“供给侧”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工匠精神”折射出了力求完美、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这些能被老百姓接受且不断传承的热词正因为它们富有符合社会发展的内涵,才更能经得起大浪淘沙。
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要富有语言文化的内涵,带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定能“月华不谢,清风长存”。
作者:杨萃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