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院校调整改革:师职以上领导岗位大幅压减
2017-08-08 21:30:00 来源: 澎湃新闻

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

本文图均为 微信公众号:钧正平工作室 图

置身气势磅礴的改革强军时代大潮,军队院校如何抓住机遇、办活建强、争创一流,为实现强军梦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那么——

为什么我军院校建设要有一个大的加强?

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军队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

当前,我军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强军兴军的任务极为艰巨,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

为什么说这次军队院校调整改革是体系的重塑?

这次改革,着眼办一流院校、育一流人才,坚持集约集优、精干高效,坚持强化特色、突出指挥,坚持三位一体、军民融合,努力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

健全院校管理体制;构建联合作战院校体系;调整充实军兵种院校;精简院校数量规模。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路子为什么要继续走下去?

将军事人才培养融入国家教育大体系,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天然的军民融合属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今天,钧正平工作室推出《军营理论热点怎么看·2017》第九部分内容《走向内涵发展新时代——怎么看军队院校调整改革?》。

走向内涵发展新时代——怎么看军队院校调整改革

在我军历史上,有一段“刘帅辞官办校”的佳话。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国家百废待兴的艰难局面,党中央毅然作出创办军事院校的决定。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刘伯承听说后,主动辞去军政职务,自告奋勇去领导办学。1951年1月,我军最早的军事高等学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出任院长。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军始终坚持院校优先发展战略,军事教育体系不断成熟完善,为党、国家和军队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改革强军新征程上,军委着眼重构重塑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决定对军队院校进行调整改革,吹响了“脖子以下”改革又一重大战役冲锋号,我军院校走向内涵发展新时代。

为什么我军院校建设要有一个大的加强?

治军先治校,强军必强校。军队院校是我军干部生长的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军队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搞现代化建设、抓军事斗争准备,固然有经费和装备上的问题,但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当前,我军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强军兴军的任务极为艰巨,打赢信息化战争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我军打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各级干部指挥现代化战争能力不够,说到底是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不够。我们要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必须坚持科技兴军、人才强军,落实院校优先发展战略,推动军队院校建设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

我党我军历来重视办学办校,毛泽东曾针对我军官兵素质作出一个著名论断:“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革命战争年代,从红军时期的教导队,到红军学校、随营学校、红军大学,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军政大学等,一大批满怀革命激情的指战员和热血青年,在这里学军事、学政治、学文化,拿起书本能学习,扛起锄头能劳动,握起枪杆能打仗,许多昔日的放牛娃成长为能征善战的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以军事学院、哈军工等为标志,我军创建了一批军事院校。20世纪50年代中期,适应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转变,我军改建新建了一大批军兵种院校,院校数量从建国初的57所猛增到246所,为全军培养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指挥员、参谋人员和军事科学技术人才。之后几十年,我军院校经历多次大的调整改革,“文革”时一度压减到43所,改革开放后恢复增建到105所,1999年以来进行了3次调整精简,压缩到这次改革前的63所。正是由于我们根据形势任务变化不断进行改革,军队院校才适应了军事人才培养需要,为军队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新长征路上,军队建设发展更加注重需求牵引。从人才培养使用角度看,部队就是需求方,院校就是“供给侧”。现在我军领导指挥体制和力量体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革,军队院校作为力量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随之改革,就难以适应新体制和人才培养需求,很容易出现“在院校学的到部队用不上,部队需要的在院校学不到”的现象。前些年,一些新毕业学员到部队后出现了“水土不服”问题,组训、教育、管理等能力比较弱,难以胜任本职岗位。出现这种状况,反映了我军院校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战争要求和部队建设需要,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从总体上看,我军院校建设还没有从大总部、大陆军体制中走出来,也没有完全从为大规模机械化战争培养人才的模式中走出来,还不同程度存在着结构布局不够合理、教育资源配置不够科学、配套政策制度不够完善、培训体制不够健全,以及军事职业教育还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等问题。这迫切要求我们着眼军队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紧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程,组织实施军队院校改革,从院校体系、人才培训体制和培养模式入手,真正拿出开创性的举措,谋求实质性的突破,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知识链接

习主席关于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论述

强军兴国,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研究现代军事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培养造就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优秀军事人才。

军队院校有自己的特点,与地方院校有很大不同,如果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条没抓好,军队院校建设从政治上、根本上说就不可能合格。

军队院校要在端正学术风气上作出表率,引导教学科研人员秉持职业操守、遵循学术规范,认认真真教书,扎扎实实治学。

要通过深化院校改革,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更好集聚、保留、使用优秀人才,增强院校发展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为什么说这次军队院校调整改革是体系的重塑?

今天的院校格局,塑造明天人才的样子,事关未来战争的结局。这次改革,着眼办一流院校、育一流人才,坚持集约集优、精干高效,坚持强化特色、突出指挥,坚持三位一体、军民融合,努力构建以联合作战院校为核心、以兵种专业院校为基础、以军民融合培养为补充的院校格局。这些举措,对于调整军队院校结构布局、优化军事教育资源配置、改进院校教学体系和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健全院校管理体制。军队院校管理体制,既要与领导管理体制相适应,也要与军队规模结构相匹配。这次改革,贯彻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总原则,实行军委—军种两级管理体制,既把院校纳入了新的领导管理体制框架,也突出了院校特殊性。过去军委总部和军区、军兵种都在办院校,不同程度上存在相互争资源、重复搞建设等问题,特别是由于缺少陆军领导机构,陆军院校由总部和军区领导管理。现在,除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由军委直属外,军委机关不再直接领导管理院校。这样进一步加强了军委集中统一领导,下放了代行的军种建设职能,使军委机关从领导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拿出更多的心思和精力研究全局性、宏观性、政策性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军兵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建设管理优势,使培养的人才更精准对接部队需求。

构建联合作战院校体系。现代战争拼的是体系,打的是联合。联合作战院校在现代军事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军最缺的是联合作战方面的人才,最为紧迫的是联合作战人才培养。这次院校调整改革,聚焦备战打仗,强化需求牵引,突出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功能,依托国防大学和军种指挥学院,建立健全联合作战指挥人才、联合参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防科技大学和有关军种院校,重点培养联合作战保障人才。这些举措,适应现代战争发展趋势和联合作战需要,必将推动我军联合作战人才数质量有一个大的改善。

调整充实军兵种院校。联合作战、联合指挥是诸军兵种的联合,把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和战略支援部队都建强,联合才具备基础。这就好比打篮球,首先每个位置都得强,再加上合理的战术运用和娴熟的场上配合,才能发挥强大战斗力。这次改革把军队人才培养重心放在军兵种,以调整组建陆军院校为切入点,按照谁主建谁办学的原则,以主战兵种设立院校,同时组改建新型作战力量院校。改革后,每个军种都有自己领导管理的中级指挥院校、工程大学、主战兵种院校及部分特色专业院校,几所军医大学分别交给几个军种。这样,我军军兵种院校体系更加完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基础更加牢固。

精简院校数量规模。我军院校现有规模结构,大体上是军队总员额300万时的一个架构,有的院校培训任务量长期不饱满,加之部分院校等级设置偏高,内设机构偏多,比较臃肿庞杂。这次改革,压减院校数量,普遍降低院校等级,团以上建制单位、师职以上领导岗位大幅压减,与部队同步实现消肿瘦身。同时,院校机关实行扁平化、差异化设置,压减机关和服务保障人员,扩大文职人员编配比例,使一线教学科研力量更加充实。

知识链接

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所谓“钱学森之问”,就是他晚年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出的“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包括军队院校共同思考和破解。

依托国民教育培养人才的路子为什么要继续走下去?

将军事人才培养融入国家教育大体系,是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教育有着天然的军民融合属性。由于受培训定额、教学水平和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军队院校难以完全满足部队对人才的需求,而地方院校招生规模较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这些年,我们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拓宽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和国家人才资源渠道,极大改善了军事人才队伍结构和能力素质。截至目前,共有上百所地方高校与军队建立人才培养协作关系,其中60%为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高校,为部队培养输送一大批紧缺急需人才。实践证明,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是集聚社会优秀人才、优化军事人力资源配置的战略之举。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次改革,深入贯彻军民融合思想,乘借国家教育的东风和大舞台,继续走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路子,坚持军队需求主导,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优势学科,凡是军地通用、地方优势明显的,军队不再设置相关院校。同时,对国防生制度和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完善,由定向招录、全程培养逐步调整为面向地方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拔招录。这样,既有利于把军队院校资源解放出来,投入到最具军队特色、地方无法替代的领域,又有利于充分利用社会优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层次和质量。

知识链接

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军队院校改革,健全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军事职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从军事人才成长规律看,军队院校教育、部队训练实践和军事职业教育相互补充、缺一不可,形成了从学校到部队、从实验室到战场、从理论到实践相互融合、相互衔接的链条。

院校改革大家谈

军事院校的鲜明特点就是姓军为战,要让学员走进院校强素质,走出院校能打仗。

院校教育要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一切从实战需要出发,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仗怎么打就怎么教。

加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力度,既是改革强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能打胜仗的当务之急,军队院校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