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物考古这十年!
2022-09-30 14:59:00 来源: 湖北文旅之声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力领导,相关单位和部门大力支持,各地积极作为,社会各界踊跃参与,文物系统恪守初心,奋力推进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在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我省文物考古系统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壹 强化通力协作 文物保护利用凝聚新共识
  从“保护文物也是政绩”到“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的重要论述深入人心,推动全省全社会形成守护历史文脉、赓续中华文明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方舱科技感十足


  湖北考古博物馆是我国第二家大型考古博物馆,堪称“荆楚文化基因库”
  省委省政府将文物事业改革发展纳入全省深化改革战略布局,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各地综治考评、文明创建、绩效考核等体系,推动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纳入国土空间统一规划。
  湖北省政府历年工作报告都对文物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就文物保护利用重大问题作出批示,出台《湖北省文物安全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等文件。
  省政府成立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领导小组、万里茶道申遗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4月,省政府建立省文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统筹协调重大事项,推进重大项目实施。联席会议由19个部门(单位)组成,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为牵头单位。
  省人大将《湖北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调研项目,指导推进全省文物和文化遗产立法工作;省政协多次聚焦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召开月度专题协商会,广泛建言献策。
  省直有关部门强化统筹协作、政策供给;地方党委政府压实主体责任,推动出台《荆州古城保护条例》等10余部地方性文物法规,形成全省上下共抓文物保护的工作格局。
  全社会高度关心文物保护工作,文保志愿者及非国有、行业博物馆队伍不断壮大,文物宣传广受关注,人民群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热情持续高涨。
  贰 考古成果丰硕 实证荆楚文化重要地位
  “荆楚文化是悠久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以湖北省博物馆为“国家文化客厅”会见印度总理莫迪时,给予荆楚文化高度评价。
  湖北位居长江中游,是唯一流径超过一千公里的省份,长江滋养了集楚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的荆楚文化沃土。
  经几代湖北考古人接续努力,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这片土地均得到实证。学堂梁子、长阳人、鸡公山遗址,实证了湖北是古人类的重要发源地。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遗存,建立了湖北新石器时代的文化谱序。随州叶家山、义地岗、擂鼓墩,枣阳郭家庙、京山苏家垄等墓地、墓群,为名不见经传的曾国写就一部“曾世家”。“武汉城市之根”盘龙城遗址,见证商朝南土中心城邑的辉煌。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揭示古代完整的矿冶生产链条。


  屈家岭遗址(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明楚王墓(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龙湾遗址(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湖北还是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之一,创造了28年红旗不倒、22年武装斗争不断的辉煌历史,革命文物资源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


  强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赓续红色血脉
  近年来,湖北把文物考古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组建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成、开放湖北考古博物馆,挂牌全国首个“海峡两岸考古教学交流基地”,建成“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与武汉大学共建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与湖北大学共建文化遗产学院。
  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多学科携手,提升发掘、阐释能力,湖北考古取得亮眼成绩:11年来,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各8次;7项目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最新重磅发布,再次震惊中外;6项目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居全国第三、南方第一。鄂州机场、荆荆高铁等基建考古,服务重大项目建设。盘龙城遗址中美联合考古,中国考古学者在巴基斯坦境内进行的首次独立考古发掘等,扩大了荆楚文化国际影响,增进文明交流互鉴。全省现有36473处不可移动文物,焕发出时代光彩。


  湖北考古积极走出国门,开展国际合作
  叁 坚持保护第一 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文物
  “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推进荆楚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助力我省考古能力提升和考古学发展
  湖北省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十四五”规划先后发布,完成长江文物资源调查、石窟寺和石刻调查等专项调查,长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高位推进,全力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
  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管理取得新进展,唐崖土司城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连续举办4届唐崖论坛,促进唐崖土司城址更好保护利用。加强武当山古建筑群、明显陵保护管理,第44届世遗大会赞赏我国为保护武当山文化遗产作出的努力。加快万里茶道、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关圣文化史迹申遗进程,在湖北省牵头、联合8省份推进下,万里茶道纳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图为武当山金顶)


  世界文化遗产咸丰唐崖土司城址


  世界文化遗产钟祥明显陵


  关陵(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稳步推进。建成盘龙城、熊家冢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铜绿山等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公布6处湖北省文化遗址公园。


  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取得新成效。全省7片区8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牵头开展“鄂豫皖大别山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公布第一批全省革命文物名录,实施一批示范性革命旧址保护展示、革命类展览改造提升、“互联网+革命文物”项目,围绕“一山一湖一城”(大别山、洪湖、武汉)打造红色旅游、青少年研学等系列品牌。
  文物治理能力实现新提升。健全完善文物安全管理模式,常态化开展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文物建筑消防检查和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纵深推进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依法严格做好涉及文物的建设项目审批工作,引导各地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环境风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的关心支持下,中央财政专项支持我省文物保护经费40多亿元,保障我省实施文物保护项目近1100项,包括“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科研基地”建设、玉泉寺铁塔及曾侯乙墓棺椁等科技保护项目、羊楼洞等传统村落与古民居保护项目、问津书院等儒家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等,有效地提升了全省文物保护水平。
  肆 让文物活起来 丰富新时代历史文化滋养
  “要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
  在投资10亿多元建成的湖北省博物馆新馆,曾侯乙编钟全息投影吸引众多观众体验,手持钟锤凌空敲击虚拟编钟,“声临其境”感受礼乐文明。


  郧县人头骨化石


  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团凤


  “太阳人”石刻


  郑家湖墓地出土中华第一长文觚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北优化全省博物馆发展布局,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现代博物馆体系基本形成。全省平均每年新增8家博物馆,登记备案博物馆已达234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9家、二级博物馆15家、三级博物馆34家,馆藏文物及标本250多万件(套)。
  谋划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博物馆,推动湖北省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博物馆,建设襄阳、荆门等一批新馆,打造“红色博物馆片区”“民族博物馆片区”,基本实现“县县有博物馆”。武汉更是着力打造“博物馆之城”,达到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多项指标在副省级城市名列前茅。
  坚持免费开放,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全省各级公共博物馆每年免费推出展览1100余个,举办社教活动万余场次,接待观众超4000万人次。多次获全国十大精品展特别奖、精品奖、优胜奖,“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及服务奖”等。服务国家、省工作大局。湖北省博物馆成功开启中印领导人非正式会晤序幕,并先后接待毛里塔尼亚、加蓬等国总统,成为展示大国文明的重要窗口。成功举办《礼乐华章——中国湖北文物特展》(印度国家博物馆)、《三国志》展(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重要外展。擦亮“万里茶道自驾游”“荆楚文化走世界”等国际文化品牌。
  积极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际博物馆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助力老区振兴、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了一批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景区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旅游线路。成立全省博物馆文创联盟,多项文创在“博博会”“文博会”等国家级博览会获重要奖项,“舌尖上的博物馆”等爆款文创,延伸了博物馆记忆。
  新时代,荆楚大地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不仅“守得住”,还“活起来”,成为自带流量的大IP,丰富人民历史文化滋养。
  伍 践行“莫高精神” 先进典型竞相涌现
  2021年9月,中宣部为5位一线文博党员举办中外记者见面会,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是其中之一。方勤不仅是携国宝出圈的“网红馆长”,还是湖北省出席党的二十大代表之一。
  近年来,我省加强文物保护机构和队伍建设,广大文博工作者践行弘扬“莫高精神”,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在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我省方北松、万琳、肖承云3人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黄冈市博物馆双双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在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讲解服务等方面,也涌现一批优秀代表,多人获评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文旅部先进个人、国家文物局先进个人,多名讲解员在国家级平台展现我省文博从业者风采。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称,过去十年,文物考古事业为延续荆楚城乡文脉、助力脱贫攻坚、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出积极贡献,成为新时期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新征程上,湖北将持续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提升文物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赋能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为传承、弘扬中华文明贡献荆楚力量。
  数说湖北文物和文化遗产金字招牌
  世界文化遗产 3处 :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咸丰唐崖土司城址 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4处:万里茶道、中国明清城墙(荆州、襄阳城墙)、黄石矿冶工业遗产、容美土司遗址 不可移动文物 36473处,国保单位 168处,省保单位 920处 登记备案博物馆 234家,馆藏文物及标本 250多万件(套),珍贵文物 10万件(套)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5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13处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15处 中国传统村落 206个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3项


  《湖北日报》9月29日06/07版报道
  编辑/楚小游
  来源/湖北日报
  审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
  编发/湖北文旅之声
  - END -
  本公众号为公益文旅宣传,如有图片侵犯您的权益,请致电删除。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