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个湖泊水质迎来历史性转折 百湖之城重现梦里水乡
2022-09-06 23:46:00 来源: 武汉生态环境


  8月下旬,无人机的视角望去,蓝天白云映衬下,一块块“翡翠”晶莹透亮,江城湖泊美景俯拾即是,游客们纷纷掏出手机打卡。
  10年来,武汉市保持战略定力,用最严苛的制度、最有力的手段,追逐青山绿水的约定,166个主要湖泊从“达标”迈向“健康”。
  武汉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从2012年到2021年10年间,一步一台阶,百湖之城的湖泊水质愈来愈清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退田还湖再造候鸟天堂


  芦苇深处,30余名巡护队员正在巡湖。这里是沉湖国际重要湿地的一道风景。
  8月25日,荷花摇曳,水鸟穿行其间,自在飞舞。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湖里也热闹非凡。沉湖湿地由沉湖、张家大湖和王家涉湖组成,坐标蔡甸区,总面积17.4万亩。


  ▲沉湖
  “候鸟对栖息地的生态品质要求特别高。”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冯江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这儿不仅冬季是候鸟的天堂,夏季栖息的鸟群也逐年增加。
  20年前,湖泊滩涂被围垦,周边乡镇开始从事大规模淡水养殖等农业生产。由于长期高密度养鱼,鱼塘干涸后,富营养物大量沉淀。加上周边生活污水直排,沉湖水质最差曾达到劣Ⅴ类。
  “能不能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沉湖。”一场湖泊与湿地的拯救风暴迅疾刮起。
  2017年起,武汉市划定沉湖周边畜禽养殖“三区”,实现“三网拆除”和退养还湖等。破除鱼塘堤埂,实现与外围水系的连通。2022年,在省市协调下,注入沉湖的通顺河跨市生态补偿启动,上下游“各自为战”终成历史,流域实现了共治共管。
  监测表明,沉湖水质改善明显,整体提升到4类水体,重点水域水质达到3类。大批候鸟成群结队来此越冬,总量近10万只,其中有不少珍稀物种。沉湖获评武汉市“美丽河湖”称号。
  今年11月,《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武汉举办,沉湖将作为大会核心参观场所。
  消失的湖泊重获新生


  “仿佛又回到了孩提时代。”万家湖环湖绿道人来人往,市民们每天散步骑行,神清气爽,他们亲眼见证了该湖从黑臭重归清澈的历程。
  “这片湖泊,前年在卫星地图上还看不到,但现在成了市民游玩的公园。”8月23日,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指着地图介绍。


  ▲万家湖
  万家湖属于武汉经开区郊野。伴着城市拓展,烟囱林立,工厂包围了湖泊,产生的粉煤灰大量倾倒填湖。
  “问题出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2018年,武汉经开区在全市率先打响“四水共治”治污攻坚战,投入57亿元真金白银,“一湖一策”治理26个湖泊。当年10月,万家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启动,总投资达4.49亿元。
  重工业工厂成批搬迁,排口实施雨污分流。不同类型的排口,采取不同的控源截污工程。新建4条管线将万家湖周边污水汇集于3座调蓄池内,通过智能提升直接进入大型污水处理厂。
  大量的粉煤灰埋在湖底,足有1米多厚。经过技术攻关,经开区采取“环保绞吸船清淤+一体化脱水固结”绿色治理方案。数艘绞吸船直接将吸管插入湖底,就像一个个巨大的“吸尘器”。66.74万方底泥被吸走,经脱水固化后形成泥饼,堆积成护岸堆坡,就地利用。人工绿道也依势而建,成了环湖公园。
  据卫星测算,卫星上一度消失的万家湖,治理后半年“长大”一倍。
  “水下森林”让东湖恢复自由呼吸


  水草丰茂摇曳,鱼虾成群结队在“水下森林”中穿梭。8月下旬,记者来到位于绿道旁清澈明净的东湖核心水域。


  ▲ 武汉东湖鹅咀附近水域,人工种植水草繁茂
  昔日,城市化急剧扩张,给美丽的东湖留下了一道道疮痍,水质下降明显。
  为了短期水质指标好看,可以采取大规模不停换水的“透析法”,但治标不治本。“从根上入手全面修复东湖生态系统,让湖水逐步恢复自我净化功能。”武汉市升华理念,选择费时费力的“慢”路径,下“笨”功夫,大面积栽种水草,套养螺蚌和鱼类,用中医调理的方式恢复生物多样性。
  2018年,东湖风景区先行先试,在8个子湖进行水草种植试验,形成一个能够自我维系的水下生态系统。通过微生物净化,湖底的有机物富质层年均降10厘米。
  “植物对氮磷吸收效果理想。”经定时监测,“水下森林”目前长势良好,水底生态系统已趋于稳定。肉眼可见湖水变清变亮,试验区域水质最高达到Ⅱ类。
  据介绍,水下森林修复工程正加速扩建至200万平方米,东湖将重现结构完整、物种多样、自我稳定的清水型生态系统,恢复自由呼吸。
  百湖之城,梦里水乡正重新照进现实。
  文稿来源:湖北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