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察助力 灵山重生——生态环保督察推动武汉市江夏区矿山修复
2022-08-16 22:13:00 来源: 武汉生态环境


  “过去的灵山,可不是这个样!”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采访,遇到的每个人几乎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从采石场到生态公园,从灰尘漫天、满目疮痍到绿水青山、花香遍野,以生态环保督察为契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推动问题彻底整改,让一座老旧的矿山面貌一新。
  山是秃的,天是灰的


  灵山矿区西临长江,北靠丘陵,东延梁子湖。站在山脚,灵山村四组的村民商路林指着对面最高的山头告诉记者:“我们现在站的地方以前都是山,比那边的山头还要高。”
  由于石材质量好,1959年,灵山就有了第一座为武汉水泥厂供料的采石厂。靠山吃山,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周边村集体、村民在这里建的大大小小采石场达到二三十家。
  长年开山采石,灵山方圆2000亩内山体塌滑、危岩耸立、矿坑深陷、水土流失,采矿废料和弃渣随处可见,土地植被严重破坏,地质安全隐患和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扬尘使整个江夏区的空气质量都很差。”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夏区分局副局长张仲银说,“汽车开一圈就落满了灰,都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了。”
  “从早到晚都能听到放炮的声音,窗户跟着震,灰随风飘。”陈伯禹湾的村民陈军从家里骑自行车到这里只需要几分钟,当年还在这里的采石场工作过:“灰尘太大,干一年就走了,对身体不好,不能搞。”无奈之下,陈军只能背井离乡,外出打工。
  灵山村四组的王冬梅今年六十多岁了,提起以前这里开山采石的日子,依然连连摇头:“翻过这个山头就是我们种的田地,以前这边放炮采石,我们在地里干活儿的时候经常有石头崩过来掉在旁边,好几次差点把人砸伤。”提心吊胆地种地,庄稼叶子上都落着灰,“那时候穷得很,一家三四口,一年到头吃饭都成问题。”
  2019年,武汉市按照“集中连片、有利复垦”的原则,将江夏区纳入湖北省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县)区,开展矿山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复垦利用、产业融合等工作。
  武汉市生态环境局江夏区分局科长田吉帅告诉记者,2020年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尽管矿区进行了一些边坡整治,但是生态修复的要求没有全部落实到位。
  针对督察组指出的问题,江夏区决定彻底进行整改。
  修复生态,盘活资源


  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治理目标单一、系统性不足,这些是矿山生态修复的普遍性难题。在对灵山矿区进行修复治理过程中,市、区合力打通堵点,探索通过市场化机制,让废弃的矿山不仅得到修复,还能提供优质的生态产品。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矿区的生态修复坚持把国土空间规划放在顶层布局,用“一张图”兼融生态、土地利用、交通、文旅等规划,落实管控和引领。
  在“生态修复规划”编制上,充分考虑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土地利用现状和开发潜力、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水资源平衡状况、地质环境安全和生态保护修复适宜性等要素,结合生态功能修复和后续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等需求,按照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水则水、宜留则留的原则,合理确定矿区修复范围,形成了治理、开发与保护相互协调的绿色发展格局。


  采矿坑实施前原貌图


  采矿坑治理后现状图
  张仲银告诉记者,江夏区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对矿山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治理资金回补和生态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部署,构建起“政府主导、街道部门配合、企业实施、政策扶持、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治理机制。
  “整改必须现实改,不能嘴巴改。”张仲银说:“以前心里真是没底,不知道生态环保督察的时候又会发现什么问题。经过这几年的持续督察和扎实整改,我们现在心里有底了。”
  “这里有70度的陡坡,种草种花非常困难,我们采用了类壤土喷播这种先进的治理技术进行陡坡复绿。前面的高山上,复绿基本用的都是改良客土,大型机械只能开到山腰,后期都是人工将土搬运到山顶。”回忆起来,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张纯洁对修复治理的艰辛历历在目。
  “你们公司怎么下这么大的决心,投入巨资承接这个项目呢?”听到记者的问题,张纯洁介绍,公司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实现自身业务发展的转型升级,从原来商业综合体经营转型到矿山生态修复、生态文化旅游。


  梯田治理前


  梯田治理后
  张纯洁认为,矿山生态修复可以享受复垦占补平衡的用地指标政策,新增的土地指标能够回补企业的治理成本。政府的政策扶持到位,本着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有配套3%的旅游用地。“而且这里有交通区位优势,背靠大武汉,能够打造成大城市近郊的优质生态旅游项目。”
  “我们前期做了评估。”张纯洁说:“整个旅游区建成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百万人次,十年内能够收回成本。只要符合上岗标准,优先录用周边村民,直接吸纳村民200~400人在家门口工作。还可间接带动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辐射作用会非常大。”
  山绿了,人笑了


  站在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内平整的塑胶路上,天空湛蓝,山峦青翠。金黄的油菜花已经谢幕,绚烂的波斯菊即将登场。
  山脚处,采空区的渗水聚成一泓碧湾,平静澄澈,仿佛嵌在山间的美玉。移植的树木已经成荫,喷播的绿草绵延铺展。行走在青山绿水间,让人不由慢下脚步,放松心灵,感受着与大自然的奇妙交融。
  放眼望去,只有山头几处固定危岩的锚索和防护网,还能看出以往挖山采石的遗迹,讲述着曾经一段痛心的故事。
  武汉市江夏区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经理宋慧冰介绍,灵山一期综合整治复垦耕地400余亩、林地180亩、坑塘水域60亩,通过生态修复,灵山和将军山最终释放农用地指标约2000亩。
  以前卖石头,现在卖风景。经过两年多的综合治理,灵山一期近700亩矿花苑已初具规模,春赏花、夏纳凉、秋观叶、冬咏梅,步步有景,季季如画。
  景变了,人也变了。
  “以前一些项目不管能不能建,有些人就想着先建了再说。”张仲银发现,通过环保督察整改,一些违反生态环保要求的建筑物被彻底拆除后,人们的认识受到了震撼,现在都知道生态红线绝对不能碰,否则违建强制拆除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武汉市江夏区正在实施‘五区’战略,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生态立区,各级、各部门干什么事都会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干什么事事前都会征求生态环境部门的意见。”张仲银笑着说:“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比以前高很多,不只一点点。”
  多年在外的陈军回到家乡,在景区内当保安,方便照顾父母,收入比以前在采石场工作还好一点。“我每天在公园里上班,心情肯定好。以前是破坏资源,现在是政府在保护中利用资源。”陈军开心地说。
  “跟当时种庄稼比,现在当然很幸福了,空气也比以前好多了!”在景区里做保洁,王冬梅的笑容很灿烂,再也不用担心落石了。
  “那个位置以前就是我们家开的采石矿。”商路林一边给记者指示,一边不好意思地笑了,“当时生意不错,但是价格很低,所以也挣不了多少钱。”
  如今,这个曾经的采石矿老板摇身一变,做起了景区绿化。“看到现在的变化,才发现以前都错了。”商路林说:“这是造福子孙的事情,我们当地人一百个支持,大家都高兴!我们愿意现在多栽点树,让这里繁华起来。”
  张纯洁介绍,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以灵山治理复垦区域为核心区,按照“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一心、两廊、两环、六苑,推动绿色生态、矿山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张仲银告诉记者,以灵山矿区修复为起点,江夏区制定了“青山行动”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时间把全区剩余的19座废弃矿山全部修复完成。将矿山生态修复、复垦利用、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等相融合,打造“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示范区。“我们将废弃的矿山变成了绿水青山,后期,这些绿水青山会成为我们的金山银山。”张仲银说。
  随着景区规模的扩大,商路林买了洒水车。后续住宿餐饮项目都建成了,他还有新的投资计划。
  “现在作为灵山人很自豪!”商路林望着眼前的青山绿水说:“因为我们看到希望了。”
  文稿来源:人民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