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争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襄十随神”同向而行做足长江文化大文章
2022-08-11 14:59:00 来源: 长江日报-汉网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 朱德华) 8月8日下午,“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第二场研讨会——襄阳都市圈研讨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阳举行,特邀专家代表,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林区四地文旅部门和文博场馆相关负责人,“学习强国”武汉学习平台、香港商报、长江日报、九派新闻、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武汉发布、长江网等单位代表,襄阳都市圈探访团成员代表等参加了研讨会。


  襄阳都市圈研讨会。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影
  为吸引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和支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7月18日,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继7月18日—20日的武汉行探访、7月25日—29日的宜荆荆都市圈探访后,8月3日—8日,襄阳都市圈探访团先后实地探访了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林区的16个文化遗址、场馆等,特邀文史专家学者带着大中小学生及家长、网友、媒体记者等循着湖北长江文化脉络,品读中华悠久灿烂的历史。
  研讨会上,特邀专家、四地文旅部门负责人、媒体代表等围绕推进湖北长江文化、湖北汉江文化等的融合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贡献襄阳都市圈智慧。
  四地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同向而行
  共同叫响“人类老家”品牌
  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襄阳、十堰、随州、神农架林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地域相邻、人缘相亲、文脉相融,自然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长江文化富集。


  张硕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郧县人、郧县梅铺猿人、郧西白龙洞猿人及郧县黄龙洞、房县樟脑洞古人类遗址……襄阳都市圈是中国史前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与演化地的地位毋庸置疑。”探访团特邀专家、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荆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硕建议,把叫响“人类老家”品牌,作为襄阳都市圈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的重要抓手。
  张硕的建议得到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康建中支持。康建中说,随州历史积淀深厚,是华夏农耕文明发源地、青铜礼器巅峰见证地、古代治理智慧集成地。“古曾(随)国出土的文物印证了两周时期近700年间各个阶段曾(随)文化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康建中认为,建设“曾随大遗址走廊”,对提高湖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王道国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十堰拥有古遗址1015处,古墓葬989处,古建筑997处,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发现两具早期人类头骨化石,发现石制品300多件,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重要材料。”汉江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教授王道国认为,十堰地区文化资源富集而厚实,这将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张笃勤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汉江的形成比长江更为古老,汉江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所原所长张笃勤认为,研究湖北境内的长江文化,创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能忽视汉江文化。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应将汉江流域纳入重点规划,汉口到丹江口汉江干流的中俄万里茶道,规划建设以襄阳市、随州市、荆门市、孝感市、天门市、潜江市、仙桃市,以及荆州市长江以北区域为圆圈的荆楚文化核心区,并在襄阳市筹建汉江国家博物馆。
  研讨会上,各方与会代表对唱响“人类老家”的建议均表示赞同,建议“襄十随神”四地要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同向而行,下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一体化发展的“先手棋”。
  打造“曾随文化遗址走廊”
  规划建设一批纪念馆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张硕建议,襄阳都市圈要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与“中部崛起”战略深度融合,推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文化产业全面融合,建设长江文化旅游示范带,大力保护长江文化遗产,赓续长江文脉,传承、弘扬长江文化。


  后加升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携手共建,以点带面,全力打造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曾随文化遗址走廊’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随州博物馆考古所副所长后加升说。他建议将叶家山、义地岗、擂鼓墩和安居遗址整体打造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江成耀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神农架林区森林慢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江成耀建议,积极开发利用古盐道旅游资源,丰富神农架文化内涵;加大对《黑暗传》保护和传承的支持力度,推进完成《黑暗传》“汉民族创世神话史诗”国际地位的确立工作,使其成为此次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中的实质性文化成果;将神农架古人类遗址公园项目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库。


  刘津津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汉水是我国境内最古老的江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流域是世界各地华夏子孙和汉民族祖居圣地。”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津津表示,襄阳雄踞汉水中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汉水文化源远流长。


  朱运海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朱运海则建议,襄阳应以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襄阳示范区为总的抓手,整合利用好汉江襄阳市区一江两岸丰富资源,通过文旅融合促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襄阳古城打造成一个主客共享的开放型景区,带动襄阳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


  陈新剑在研讨会上发言。 长江日报李子云 摄
  湖北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教授、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陈新剑建议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湖北段建设为契机,梳理一个湖北百杰历史文化名人清单,并规划建设一批纪念馆,成为湖北长江文化的IP。
  “90后”“00后”成探访团主力
  文化保护传承要有年轻人参与
  “7月18日,‘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千里长江行’正式启动以来,探访团一行从武汉出发,沿着湖北千里长江、顺着湖北长江文脉一路走来,先后进行了武汉探访行、宜荆荆都市圈探访行、襄阳都市圈探访行,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全网阅读量近1亿,体现了湖北在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的主动作为和活动的实际成效,也彰显了湖北人民参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热情与自豪感。”研讨会上,长江网总编辑杨文平分享说。


  武当武术表演。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在于传承,有赖于青少年群体的参与,一代代注入新鲜的活力与热情。杨文平说,襄阳都市圈探访团成员主力是“80后”“90后”和“00后”,其中还有3名“10后”小学生。
  “只有群众关注、群众参与、群众感受到长江千年文脉的魅力,才会有整体内心生发的文化自信。”杨文平说,这次探访活动,除了通过官方新闻表达方式外,还通过长江网自建的平台“长江头条”,以及新浪微博等其他网络平台,发起网络话题。广大网友用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自发生产、自主传播,掀起了大众参与的热潮,激发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注和热情。


  襄阳都市圈探访团在丹江口水库。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学习强国”武汉学习平台代表认为,作为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长江文化、汉江文化,一定要有年轻人的参与。他建议,各地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创新文创产品,让历史文化“活起来”,打开年轻人的市场,才能让湖北的长江文化传承越走越远。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微。 长江日报记者李子云 摄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刘微则表示,会将湖北的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的精髓和亮点传递给更多人,讲好湖北的长江文化故事。
  【编辑:殷茵】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