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债务危机的启示:价值毁灭型公司是市场新毒瘤
2018-01-10 17:15:0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监管部门的多次催促下,乐视网(15.330, 0.00, 0.00%)债务危机的解决有了初步进展,滞留美国不归的贾跃亭委托妻子甘薇等人全权处理乐视债务问题。新年一周之后,乐视商城核心优质资产以9290万元的作价抵债给新乐视智家,同时出售8.07亿港元酷派股份。

至此,乐视的“烧钱模式”正式变为“还钱模式”,乐视正在为过去疯狂的“烧钱模式”还债。甘薇“替夫还债”,即使能还清债务,但能还给投资者一个崭新的乐视吗?乐视消失的大量市值、乐视价值的颠覆性毁灭,将是投资者心中永远的痛。可以说,贾跃亭如何还债,都无法抹去乐视网投资者心中深深的创痛,也无法抹平乐视网对A股市场的深深伤害。

乐视为“烧钱模式”还债只是问题的表象,A股市场应反思的是以乐视为代表的“价值毁灭型”上市公司为何能大行其道,如何防止新经济、新商业模式企业蜕变为“价值毁灭型”公司。应完善制度,在企业家精神、上市公司治理、跨界并购、股权质押、股份减持、关联交易乃至新股IPO源头上,防止“价值毁灭型”上市公司成为资本市场新毒瘤。

2017年7月份的一项统计显示,包括乐视网在内的乐视体系近几年融资额高达728.59亿元,各项已投资额、投资计划或达1500亿元。从乐视网2010年上市以来计算,乐视平均每年的融资额为104.05亿元,远超过绝大多数上市公司。乐视的资金投融资模式可谓是“用音速融资,用光速花钱”,乐视的“烧钱”速度远超其融资和赚钱的速度。

上市公司“烧钱”的背后,是不断的跨界并购。A股上市公司多年来热衷跨界并购,甚至不少公司IPO之后马上停牌重组收购。而这种跨界并购有不少是无实质意义的忽悠式重组,是为了制造题材做大上市公司市值。

乐视的收购大战令人炫目,2013年15.98亿元收购花儿影视,2015年耗资近40亿港元入主酷派,斥资近1亿港元收购北青传媒35.58%股权,以7亿美元收购易到用车70%股权,2016年3亿元收购体育视频直播平台章鱼TV,以3920万元收购搜达足球56%股权,以18.75亿元认购TCL多媒体,以20亿美元价格收购美国电视厂商VIZIO。

上市公司“烧钱模式”不断放大,很容易被过分的“梦想”和野心烧毁,而沦为“价值毁灭型”企业。新经济公司打着新商业模式的旗号,喜欢追逐大而全的公司闭环和生态化反,建立互联网、金融、软硬件、汽车等多元化的“企业帝国”。

实际上,生态型科技企业是超级独角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巨型科技公司的进化。中小型公司IPO不久动辄就生态化反,很容易在过分融资中迷失,陷入疯狂烧钱的境地,进而如脱缰野马无法进行企业的风险控制。

贾跃亭在美国接受采访时,反思自己最大的缺点就是太冒进,不懂资本运作。但笔者以为,他在国外并没有什么认真的反思,相反,还嫌在资本市场融资太少。

乐视的无节制烧钱是其崩溃的主要原因,而烧钱模式的导火索就是造车。确实,造车是不少企业家的“终极梦想”,但也是最烧钱的一款“圆梦游戏”。贾跃亭自己在2017年的股东大会上也承认,资金危机爆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乐视汽车。贾跃亭本人曾经预测,乐视造车至少需要400亿到500亿元的投资。如此巨额资金,是体量并不大的乐视无法承受的,只能通过不断外部融资来支撑“烧钱”。贾跃亭自称“创业家”,但资本市场并不是过度融资的“抽血机”。

乐视“烧钱”式的过度融资,也暴露出A股市场在股权质押、限售股减持、关联交易、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的缺陷。

乐视2016年半年报收入里,归属于关联交易收入的部分占据整个收入超过了44%,手机电商平台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乐视网。频繁的关联交易,说明乐视自身利润有限,其利润大部分也是依靠关联交易数字的叠加。这导致乐视自身难以形成正向现金流,难以支撑其七大生态的高速扩张。过度融资烧钱与自身现金流的捉襟见肘,这种矛盾就是乐视崩盘的主因。

高比例股权质押在乐视的扩张中起到了过度金融杠杆的作用。以前作为实际控制人,贾跃亭曾是乐视网持股25.67%、5.12亿股的第一大股东。不过贾跃亭将其中的4.97亿股股份进行了质押,占到持股数的97.2%。

上市公司本应是价值创造者,为股东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是上市公司的责任。但一些上市公司非但没有创造价值,反而在IPO募集资金之后,继续“狮子大张口”似的不断再融资,关键是这种再融资超出了正常范围,成为“圈钱”机器。可以说,通过“讲故事”大规模再融资,是过去不少上市公司的强项,但这也是一个公司走向“价值毁灭”的开端,“价值毁灭型”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不可承受之重。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