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游寰臻
“校园贷”近年来备受争议,据名校贷日前发布的国内首份《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自2016年4月至今,仅有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件便多达41起,涉案金额高达5496余万元。为此,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联合发文,要求未经银行业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禁止提供“校园贷”。
校园贷的兴衰不过短短几年,从初期平台方为了扩大市场降低贷款门槛,到如今监管部门对校园贷亮起“红灯”,折射的是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乱象。如何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使其创新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是当前无论是监管方还是平台方,以及社会各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校园贷变成“校园害”
“校园贷”指的是一些网络贷款平台,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贷款业务。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平常的金融业务,近年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据《华商报》报道,西安一所高校大三学生因还不起校园贷,最终在家中自缢身亡。《中国青年报》报道,厦门华厦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入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楚天都市报》报道,武汉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陷入“裸贷”,从一开始的5000元负债滚成26万。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因校园贷借款而背负上巨额欠款的新闻屡屡被爆出,学生因还不上欠款辍学自杀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一些学生误入借贷陷阱后,没有能力偿还贷款,而受到放贷人散布个人隐私、损害名誉威胁逼迫。近日,名校贷发布了国内首份《校园贷诈骗数据报告》,报告显示,自2016年4月至今,仅有据可查的校园贷诈骗案件便多达41起,平均每月曝出2-3起,案件涉及全国22个省市,受骗人数约3679人,涉案金额高达5496余万元。与其他校园诈骗案件相比,该类案件发生频次之高、涉及范围之广、金额之大可窥一斑。
校园贷要“急刹车”
近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为了防范风险,现阶段,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业务,并根据自身存量业务情况,制定明确的退出整改计划。
实际上,早在去年,银监会、教育部等部门就多次下发整治校园贷的相关通知和规定。如在去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高校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和实时预警机制,同时,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应对处置机制;去年9月,教育部再度发文《关于开展校园网贷风险防范集中专项教育工作的通知》。
新一轮升学季即将到来,三大部门联合叫停校园网贷业务显得非常及时。然而,“一律暂停”不是因噎废食,而是一种必要的规范。校园贷之所以恶性事件频出,极大部分是由于大学生偿还能力低,加之低门槛的发放贷款条件,以及大学生“享乐文化”,这些不健康、不成熟的特点使得校园贷的发展越来越偏离方向。
校园贷不是洪水猛兽
《报告》揭露了校园贷诈骗案件背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本身的重大问题和隐患,由此可见,校园反欺诈教育、财商教育迫在眉睫。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的孟祥轶主任发布的《2017年中国青少年财经素养调研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掌握的财经知识较为有限,但对储蓄、收支平衡等个人财务活动有积极的态度。其中,大学生有一定的储蓄意识,但仍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各类金融计算器,也不知道如何制订个人财务计划,在购买金融服务产品时很少比较金融服务条款和服务内容。
然而,校园贷不是洪水猛兽,成年的大学生有贷款需求也很正常,关键是要建立一套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制度,至少要除去其中不合理的高息或者利滚利,为深陷其中的学生群体松绑。此外,更为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