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 甲子芳华 忠诚进取铸辉煌 聚力未来 精工博艺育英才
“忠诚进取铸辉煌 精工博艺育英才”纪念本科复办40周年暨2018年迎新文艺晚会
第三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中捷科教合作研究中心”揭牌
学校举办先进光学成像国际学术论坛,各国专家参观学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光学研究与教育国际联合研究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Optical Research and Education,iCORE)在学校揭牌
学校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喜获佳绩
学校与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联合举办“陕台主播校园行”活动
砥砺六十三载,芳华无数桃李。西安工业大学作为新中国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兵工本科院校,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为代表的“三位一体”大学文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注务实地谱写了一曲铿锵豪迈的军工壮歌。
一腔热血凝铸不朽兵工精神
回溯往昔春华,从1955年春日伊始,至今已逾63载,西安工业大学植根于西安这块沃土,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学校创建时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兵工院校,是陕西省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并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合作共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替代。
学校生于兵工、长于兵工,始终传承“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并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紧密联系,同呼吸、共命运。50年代“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70年代“顽强拼搏、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80年代“夯实基础、埋头苦干”的拼搏精神,90年代“爱国爱校、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学校始终以忠诚之心相传,以专注之魂相继,一代又一代西工人胸怀忠诚奉献的赤子之心,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人民兵工精神在西安工大的具体体现。国庆十周年,学校承担为人民大会堂承造观剧镜的任务;上世纪中叶研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台军用航空照相枪;70年代,学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工厂一线出色完成科研生产任务;90年代,军用光学元件镀膜冷阴极离子源技术和自行高炮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过数十年的潜心研究,进入新世纪,研发了整体铸造复合材料活塞制造技术,完全取代特种车辆进口活塞,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既是兵工精神在专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厚德精学、不断进取、博才多艺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在实践过程中的生动写照。
63年来,“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已经内化为西工人文化共识中“忠诚奉献”的红色基因,与血脉中汩汩流淌的“专注务实”之魂。
凝神今日秋实,从金花之南的老校区,到如今坐落于未央之北的新校区,学校占地面积达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万㎡。现有教职工1800余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本科生1.8万余人。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学校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有15个教学单位,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4个本科专业。有5个国防特色学科,7个学科列入陕西省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项目。2011年,学校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2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共建。2013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2015年,学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2017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共建。2010年以来,连续八年获得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时移世易但初心不改,西安工业大学的发展始终与古城西安的发展比肩、比心,往返于学校南、北之间的行程,也见证着西安这座具有深厚历史积淀与蓬勃新生力量的城市发展的生命线。
两翼同振培育红色素质人才
经过63年的办学积淀,学校立足军工背景,总结和提炼自身的办学传统和治学方略,注重学生军工品格的锤炼,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诠释“又红又专”的思想内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一体两翼”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一体:以“忠诚进取”为核心的“红”与以“精工博艺”为核心的“专”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西安工业大学始终将传承军工传统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从创办之初弘扬“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到多年积淀而形成的“忠诚进取”的办学传统,学校以目标教育为切入点,不断锤炼西工学子军工品格;注重工程实践,总结提炼出“精工博艺”的治学方略,特别强调在工程实践领域的精益求精。“十二五”以来,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试点高校,根植企业打造现代工程师的改革与实践,获得多项国家、省部级奖励。
左翼:传承“忠诚进取”的军工传统,充分发挥大学文化育人功能,锤炼学生具有军工特质的忠诚奉献文化品格。
弘扬“兵工精神”,形成鲜明的军工传统。
西安工业大学的创办基于建国初期我国兵工行业的实际需要,学校的创业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他们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把一片无房、无路的荒地,变成了通路、通水、通电,有吃、有住、有教学实验场所的校园,并于1956年8月正式招生。从这时起,兵工人的创业精神和作风,就给学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铸就了西安工大“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世纪之交,学校的隶属关系发生了转变,服务领域也从“兵工”向“军工”转变,但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传承和弘扬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的兵工精神的传统没有变。为适应国防工业体系的深刻变革,学校获得新一轮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质,通过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西工人“爱国先爱校、爱校先爱岗、爱岗做贡献”,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大众化发展的形势,克服重重困难,拓展办学空间,光荣的兵工传统一次次给西工人提供了迎难而上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动力。学校弘扬军工精神,始终坚持把军工传统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培养、激发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的历史责任感和优良品质。
开展“目标教育”,锤炼文化品格。
学校从2008级开始全面实施目标教育,通过文化载体传承军工精神,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沁润作用。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以科技和人文结合为要义,以做人做事俱佳为追求,从新生入校的齐声诵读,到课堂教育中的正向引导,再到社会实践中的自觉运用,以及校训石、校友林、文化柱的环境育人的具象浸润,确保了以军工精神为引领的师生思想品格的守正。目标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习风气明显好转,涌现出28个全部成员考上研究生的“考研宿舍”、22个全部成员连续2年获得学业奖学金的“学霸宿舍”、16个全部成员在全国各类大学生竞赛中获得奖励的“明星宿舍”。学生身心素质普遍提高,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目标教育的有效实施,是学校长期以来军工精神育人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在新时期军工精神育人的成功探索和可贵实践。2014年“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目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西安工业大学的莘莘学子们,始终把对党的热爱和对国防事业的忠诚,凝聚在科研生产工作中,以实际行动共同奏响昂扬向上、雄壮豪迈、嘹亮激昂的具有西安工大精神的协奏曲。
右翼:践行“精工博艺”的治学方略,不断创新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根植企业打造专注务实现代工程师。
实施根植企业行动计划,创新现代工程教育。
学校办学初期具有半工半读性质,学生既要读书,也要在一线进行军工生产,学生的生产实践能力培养处于重要位置。学校制定了教学、生产劳动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计划。改革开放后,基于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学校“七五”“八五”“九五”的奋斗目标,都从不同侧面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秉承“面向企业、立足一线,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服务”的宗旨,将注重工程实践同培养企业急需的一线卓越工程师结合起来,从理念和实践层面不断探索和创新。经半世纪磨砺凝练形成的“精工博艺”治学方略中,“精工”特别强调了工科和工程实践领域的精益求精。
学校实施根植企业行动计划,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一线科研生产环境;将现代工程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推进校内工程教育改革;探索科研促进教学的有效模式,促进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有效契合。三者相互渗透,共同促进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
同时打造一流实践平台,建成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以上教学示范中心,其中基于“大工程观”的理念建设工业中心,构建了由工业系统认知训练、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系统训练、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一线工程师综合训练组成的五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依托工业中心,构建了实践教学新体系,其中以工业中心为主要载体的一线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校级模拟实训平台和孵化基地,制订大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管理办法,积极组织训练计划项目,开展“互联网+”大赛等。
学校推进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开设了一系列开放实验项目。教师结合科研项目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行指导,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竞赛奖励。
践行“精工博艺”的治学方略,培养卓越工程师。
学校不断创新工程教育,取得丰硕成果,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7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在为国防企业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学校毕业生的工程素养及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各个行业崭露头角。主要代表有: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裁谢永斌博士,主要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领域专家(全国20名);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一级专家罗贤虎,主要从事汽车座椅调角器的研发工作,曾申请多项国家专利,获得汽车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刘峰教授,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与技术、非平衡凝固与固态转变、固态相变动力学、非晶及纳米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实践证明,学校学生具备较高的工程素养,适应一线工程师工作岗位能力强,许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体现出了较强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行业人才质量评价报告中指出:“西安工业大学的毕业生有极强的动手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在企业留得住、用得上,在很短时间内就能脱颖而出,成为企业重要的技术骨干。”
办学63年来,学校将“忠诚进取”的办学传统和“精工博艺”的治学方略概括为校风。西工人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百折不挠、锐意进取,扎实苦干、精益求精,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三大工程打造更高水平大学
当前,西安工业大学正在全面深化综合改革,通过“人才、军民融合、国际化”三大工程,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新的更大成果。
潜心科研,深耕教育。多年来,学校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作风促教风、以教风育学风。光学工程学科严一心教授,20世纪80年代就开拓性地把离子束技术引入光学薄膜制造过程,解决了军工产品生产中的重大工艺技术问题,并积极将成果推广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产生了显著的效益,为学校赢得了第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励。进入21世纪,皓首初心精神矍铄的她,还在积极探索等离子体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新应用。李建平团队经过30年的潜心研究,开发了整体铸造复合材料活塞制造技术,利用该技术制造高功率发动机活塞,完全取代特种车辆进口活塞,已经在多种型号特种车辆高功率柴油机上应用,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两年,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校亦有所获,荣获省、部级集体和个人奖励12项,其中于唯德教授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特别关注奖”。
学校教师专业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科研和教学改革成果丰富。建立健全了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教师崇尚师德、爱岗敬业、严谨治学。青年教师在全国高校教学竞赛中获工科组一等奖,并连续两届获得陕西省高校教学竞赛工科组第一名。学校多措并举,2016年,创新性开展“教坛之星”评选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
立德树人,服务社会。军工精神贯穿于学校改革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在影响并激励着西工学子。63年来,学校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输送了11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他们在各行各业以出色的表现诠释了西工学子“忠诚、奉献、专注、务实”的品格。
西工莘莘学子将对党的忠诚和对国防事业的奉献与热爱,凝聚在专注务实的工作实践之中:有校友成为共和国少将,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表彰;有校友放弃国外优越的工作回国创业,并多次参与国家重大信息化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的制订……近六年来,在军工单位就业的毕业生达4500余名,位居国家国防科工局共建的全国25所地方院校第三,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菁菁校园,文化精粹。西安工业大学始终坚持文化的弘扬与守正,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及工科院校文化气质,促进学生博闻强识、精工实践为目标,整合凝练“三位一体”的大学精神,并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创意校园、文化校园,连续八年获得省、部级校园文化优秀成果奖。实施“传统文化菁华传承工程”,开设《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程及“国学研习班”,举办“未央人文大讲堂”“崇文论坛”等文化研修活动。2017年,学校原创纪录片《家节》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被文化部评审选送“周而复始·中国人的节日与艺术美国巡展”活动,并被Discover博物馆收藏。同年,中国书法学院文创产品在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广受关注。通过开展读书分享、辩论竞赛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国学素养。依托“陕西地方文献与文化研究中心”“陈忠实文学研究中心”等学术基地,从民俗、礼仪等不同角度开展传统文化研究。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网联合举办了“陕台主播校园行”活动,仅微博上活动相关话题24小时阅读数超过108万。与西部电影集团实施校企共建,开展“未央雅集”文化系列活动,多家主流媒体专题报道。推出了官宣网络微电影《馨·未央》《梦·未央》,观众数达近50万,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
一甲子不懈奋斗,六十载成就辉煌。西安工大人勤勉不倦教书育人,不断传承兵工精神,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忠诚于党的事业的既有专业技能又被社会认可的专门人才,不断提升学校的大学文化辐射力和军工精神的浸润力,在继往开来、聚力赶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高水平大学,推动学校建设陕西省“一流大学”的征途上奋勇前行,为传承文化文明做出不懈努力。
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