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微软发布Windows 95系统,ebay、Yahoo!成立, 互联网在中国萌芽,马云创立了中国黄页,张畅考托福出国了。
2015年,美国国家航天局发布登陆火星计划,中国提出 “互联网加行动计划” ,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戴若萌也考托福出国了。
二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其中变迁,一一讲述。
1995,出国是个新鲜事 VS 2015,整个朋友圈都在国外
1995年,张畅就读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也是当年他们班本科毕业生中唯一一个出国留学的人。“当时大部分同学都是在研究生毕业后才择出国。现在回头看看,同班同学里倒是也有近一半去了美国。”
当被问及当年出国的初衷时,张畅坦诚道:“国外的学术环境、教研设施、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对未来不确定性的那种期许,都是当时做出留学决定的考虑因素”。张畅说,学校排名、是否发放全额奖学金和专业的相关性也在考虑范围之内。“当时的环境下,没有全额奖学金是很难拿到赴美签证的。而且当年自己对地理位置没有太多的概念,印象很深的是一起准备出国的一位学长,看起来头头是道地分析各个学校,分析内容却是比较不着边际的,比如某某学校在美国中西部、那里的牛奶好喝,也被传为一时笑谈呢。”由此可见,当时国内的留学生对国外大学的概念是比较模糊的。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校园 (图片由被访者戴若萌拍摄并提供)
2015年,戴若萌也出国留学了。张畅当年的经历是现在戴若萌所无法想象的。 “实话实说,我上初中的时候很多人都办理出国,去美国读高中,所以潜移默化受了一些周围人的影响。另外,我自己和爸妈都觉得我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现在回想下,小学和初中班里应该都有一半的人在国外。其实基本整个朋友圈都在国外。”戴若萌这样说道,“感觉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初中,甚至是小学就出国读书了,基本上全部都是爸妈资助孩子出去读书,有一些还是爸妈陪着去上学。”
除了对国外素质教育的追求,戴若萌还道出了另一部分考量:“可能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不喜欢考试吧。虽然我在国内的时候成绩也还不错, 但是从内心来讲不太喜欢应试教育。既然出国可以成为我的一个选择,我当然要选一个更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环境。”
1995,自助式申请 VS 2015,一站式服务
张畅的备考申请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人的史诗”。“备考还好说,通过培训学校的托福班来准备的托福考试。申请的话主要是通过网络搜索信息。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还不是很普遍,需要去学校的机房买机时,然后才能上网找相关信息。”
现在的信息搜索对戴若萌来说可以说是动动手指的事,不过戴若萌似乎找到另一条捷径。“相比自己搜索,我更相信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高二我就开始接触留学中介,让他们帮忙跟我一起在美国综合排名前20的学校中做选择。我一开始觉得自己英语挺好的,但是不知道为啥托福的阅读分数一直都不高,后来就去报了个强化班。高二暑假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托福成绩。”
The Gateway Arch, St. Louis, United States (Photo by Patrick Stephan on Unsplash)
关于学校位置的选择,戴若萌也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一开始没有选择在村里的学校,感觉生活各方面可能都会不太方便,所以目标就基本锁定在城市里的学校。但是也没有直接选纽约等大城市,感觉大城市里有太多分散精力的因素了。我对我自己还是挺了解的,我是一个需要有生活质量的人,但是给我的生活娱乐选择又不能太多,这样我可能又无心学习了。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在一个中小型城市开始我的美国学习生活。”
1995,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 VS 2015,没有太大变化的社交圈
“我就读的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在华盛顿附近,印象里中国学生有几十人。学校针对国际学生的资源并不是很多,主要是靠中国同学之间的‘传帮带’适应了解当地生活和学习。中国学生会一起合租公寓,周末有车的同学带没有车的同学购物,一起做饭、打牌、聚餐。”回忆起在国外的那段日子时,张畅这样说:“用一门并不熟练的语言和其他同学交流、一起分工合作完成项目,尤其是彼此之间需要很多的协作,是我在清华学习期间完全没有接触过的。至于生活上,之前在大学只需要考虑学习,吃饭有食堂,宿舍基本只是睡觉的地方。到了国外,除了学习以外还需要完全自主安排自己的生活,吃穿住行。适应的过程还是比较快的,主要是感谢学校里的师兄师姐们。回想起来,其实这些适应的过程也是自己成长的一段经历,换句话说,我觉得任何人适应这样的过程都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培养自己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另一个发现可能就是中国留学生比较喜欢生活在中国人自己的小圈子里,比较注重学习和课题研究的结果,但不善于沟通,美国学生会把更多的比重放在沟通环节。”
Top view photo of high rise building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同样的问题问戴若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酷的回答,“我小时候总是听媒体各种报道美国什么都好。来了发现其实也就那么回事,除了空气比中国新鲜,其他也没什么特别好的”。被问及社交圈的时候,戴若萌也很诚实地说道,“其实没有特别不适应。中国人真不算特别少。平时大部分时间会跟中国人在一起玩,但是我们也会和美国以及其它国家的同学一起参加很多社团活动。虽然美国人聊到小时候看的电影、球赛这样的话题时会感受到一些文化差异,但总的来说给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多元化的社交环境带给人的启发和成长。我们学校韩国和印度人还挺多的。韩国人跟中国人数量差不多,但是他们的圈子会更封闭一些。总体感觉,我们学校的美国人学习起来还是很拼的,并不像有些媒体说的比较懒,但是亚洲人可能会更拼一些,一是亚洲文化本身就是倡导勤奋努力,二是作为外国留学生,将来毕业的就业压力会更大一些,对自己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1995,国际化的思维 VS 2015, 多元化的兴趣
张畅刚从美国的大学毕业时,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国,而是现在美国工作了4-5年,让自己的职业经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张畅回国后也一直就职于外资企业,两年前决定自主创业,在圈内也是小有成就。“我觉得出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思维模式的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会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包容。沟通方式的变化也很明显,能够熟练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上司进行沟通。总而言之,在美国留学和工作的经历对于我后来在外企的工作以及目前经营自己的企业帮助都很大。”
“我还没有具体想好自己的职业领域,但是总体方向上基本上是毕业之后先读研,然后回国工作。很多人都是来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家有多好,”戴若萌的想法正契合了教育部2017年的中国留学生调查结果——正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希望毕业后回国就业。 “硕士我打算读商业心理学,感觉有点偏人力资源类,主要希望在公司里面负责内部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吧。正好可以满足我心理学和商科两大兴趣爱好。回国以后看看是做人力资源,还是广告或者咨询。还没具体确定,看看到时候的兴趣再决定吧。”
二十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张畅和戴若萌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两代人留学生的不同剪影。对于正在准备出国,已经在国外学习生活,亦或是回国发展的留学生们,生活还在继续。你们的二十年又会是怎样的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