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普通家庭的不普通之事
2018-08-29 16:20:00 来源:腾讯教育

编者按:亲爱的读者,就将“她”和“她”当做你我身边的朋友,听她们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她,吴姑娘,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小姑娘,文静内向,话语不多。现在美国西海岸的一所知名的高等学府读大二。

她是这个小姑娘的妈妈,跟万千普通妈妈一样地爱女儿,却又不普通地教育女儿。跟望女成凤的大多数家长不同,她说她的愿望仅仅是希望女儿做一个个性鲜明的普通人。

她们的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她说:做决定从来都应该是孩子的事情

我一直都希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女儿沉浸在英语的环境里。比如很早就让她接触原版英文读物,在兴趣上引导她,增加词汇量,培养语感,通过一门语言去了解更多的文化。

一直以来我和孩子爸爸的教育理念都是自由式教育。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努力为女儿创造一个自由生长的环境,不是求投资回报率抑或是希望她一定要出人头地。其实,我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开开心心地做个平常人。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做决定。

但是,自由不等于“放养”。家长在孩子小时候要做好后期规划。先想想自己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再留心观察孩子的特长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不断跟孩子互动,引导鼓励她。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别看我孩子现在英语很棒,她一年级的时候上英文课总是很有困惑呢。她说老师都讲英文,我有时候都听不懂。后来我就帮她梳理,带着她看原版英文书,并且鼓励她积极去问老师。其实跟老师互动也是一种社交。后来用同样的方法,我带着她慢慢梳理语文,奥数等课程,孩子慢慢就有自信,同时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兴趣和能力。

除了学校课程,其他方面我也在观察孩子,注重打造她的个性。比如我们家孩子,她就静的下来,而且对事物一直都充满着旺盛的好奇心,所以她一直都有学习和尝试有趣的事情的动力,也愿意探索事物的奥秘。

在出国留学这件事上,我们其实没有明确的偏好。我们能做的就是将从亲戚朋友那里听说的故事和经验分享给女儿,让她自己做决定。最后考虑到在国内高考需要面临的选专业上的难题,我们和女儿还是一致决定,要出国读书。在国内念大学需要在入学前就确定自己的专业,这本身就可能会导致她错失潜在的发展机遇。此外,在国内高校转专业也会非常困难。相反,我们觉得美国高校宽松的专业选择更适合本身就兴趣广泛的女儿。

女儿自己也是体会到了自由选择专业的好处。她刚开始就一直在尝试,比如有一次女儿特别激动地给我发微信说,她天文课最后一节课的讲座全程听抄了,爱不释手。我看了那个老师讲的是大宇宙的概念和人类的渺小。女儿就告诉我说天文学好有意思。后来她也接触了其他学科,比如神经科学,但是她就很明显感觉到这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这种自由的选择和自己具有主观能动性地探索其实对这个年纪的孩子是最重要的。

最后她选择了加州某大学的计算机作为专业,这点上我们完全理解并尊重她自己的想法。哪怕我们对计算机专业不是特别了解,但是我们相信她。她是一个做了决定就会坚持到底的孩子。至于她毕业以后的工作计划,跟以往一样,我们不会把我们的意见强加给她,还是看她自己的选择吧。

她说:妈妈与英语,一个都不能少

我与英语的缘分很妙, 大概是遗传吧。我爷爷还参与过国家英汉词典的编辑。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从小就开始接触英文原版书的阅读,后来在妈妈的鼓励下还尝试着用英语写小说。具体写的内容记不太清了,感觉都是零碎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个稚童对生活的感慨吧?但是现在想想,那时的自己也真是有毅力,坚持用第二语言写作!

上了中学后,学校的英语课上会有很多课前演讲,期中期末还会有口语考试。跟其他同学相比,我可能对英语是真爱吧。当时很享受说和练习的过程。上学期间,妈妈还积极地帮我寻找各种英文课外书来读,还会继续让我练笔。妈妈自己也会读很多英文材料或者书籍,感觉妈妈比我更喜欢英语呢。

还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这也可能是我与美国最初的缘分吧。我初三的时候参加了一个夏令营,是跟其他35个国家的孩子一起。每个人需要准备一些自己的国家介绍。而作为中国代表,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中国民歌、服饰和其他一些特色。为了表演,我还练了好久的钢琴呢。但是去了那边才知道自己的准备还是太“肤浅”- 其他国家的同龄孩子都谈及了宗教、民族、文化、历史等很多深层次的话题。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后来我也跟妈妈说过此事。中国的孩子真的很少问问题,或者去探究事物,包括对自己的探究。很多时候我们都依靠父母来做决定,很少自己问自己,我是谁、我爱什么、我为什么爱。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我就是这之后萌生了去美国读书的念头。同时我还在努力地学习英文,不断往深处拓宽自己的见识和能力,就像个海绵一样认真地吸收外部的“养分”。

这样的坚持“吸收”最终还是让我收获了一些回报。比如,在同学们都在紧锣密鼓地复习托福、苦学英语的时候,我在做别的准备。后来因为要申请美国大学,一般去美国不都是要考托福么,我就去考了一次。对,没有复习,就是裸考。你问我最后考了多少分啊?116。还不错吧?哈哈,看来英语还是需要平日的积累,突击可不行哦。

说到托福考试,我个人经验来看,长期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对于阅读,我觉得对于任何一门语言,只有读过十几万字才会产生基础的语感,这些语感反过来还可以帮助一个人的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至于写作嘛,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不管有多少词汇量都不要畏惧,只有勤于动笔才能培养英语写作的思维模式,为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托福的口语考试跟日常英语口语交流不一样的。托福的口语考试更注重清晰的逻辑以及规范的陈述,只有多加练习才能培养出自己对一个特定主题迅速做出观点分析并清晰陈述的能力。

另外,申请美国名校中光有光鲜的标准化考试成绩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带有浓厚个人色彩的课外活动和申请文书,都能让招生官眼前一亮。你只有把自己跟别人区分开,你的申请成功几率才会增加。而这也需要你在前期的课外活动积累中做好规划。

在经过众多抉择后,我决定去美国加州学习计算机。选择加州的一大原因是被校园的科技氛围吸引。校园里经常会举办硅谷科技大佬的讲座,我也有机会能更直观地了解精彩纷呈的计算机领域,这和在网上看平面的新闻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学校的教授也都非常平易近人,在专业选择上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至于未来的发展规划嘛,我还没有想好,希望能够凭借目前的兴趣继续在计算机领域探索,要是可以,也想试试毕业后去硅谷一展身手。妈妈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就是会时不时地叮嘱我注意安全,大概是受了最近美国校园枪击案的影响吧,其实加州还是相对安全的。

她们说:她在国外这一年

妈妈

女儿在国外这一年,我跟她一直都有很多互动,基本上都是用微信联系。有时候国内看到的新闻里有美国校园枪击案,留学生发生什么事故的,我都会提醒她注意安全。

有一次她那才晚上九点多,按理说这么早她还没睡觉,结果她也一直没有回复我微信,给她打了几个视频电话也不接。后来我只好麻烦她的同学去宿舍敲门确认她的情况,原来她那天身体不舒服就提前休息了。虽然结果是有惊无险,但还是着实让我捏了把汗。说实话,虽然我非常自信女儿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一个人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求学,担心肯定是难免的。不过我更多地还是提醒女儿要自己对自己负责。

这也是我想与其他家长分享的“育儿心得”。等孩子进入大学,就一定要学会放手,并且要让孩子明白,他们已经是个成年人了,要学会自己对自己负责,生活的事情更是要学会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

女儿

不知不觉自己已经在美国生活了一年了,除了外部环境,留学的第一年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给我一个全面认知自己的机会。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所以一开始两种文化上的差异让我并不是很适应一些社交场合。不过渐渐地,我也摸出了一些门路。比如说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交友平台。课堂讨论和小组作业都可以每天让你了解你的同学多一点。如果聊得来的话我会在课后主动添加他/她的社交账号,也是克服自己内向的一种练习吧。有机会还可以邀请对方一起吃个饭,这样一来二去我和对方就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内向带给我的安静的力量和遇事沉着冷静的处事方式我也很喜欢。所以在今后的留学生活中,我更希望能做到二者兼顾,这样既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也能游刃有余地参加各种社交场合,以此来为自己多争取各种各样的机会。毕竟社交文化也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呢!

后记

采访写到这里,笔者忽觉,无论是父母还是儿女,无论是准留学生还是毕业生,似乎或多或少都在这则故事里遇见了相似的情景。是操心还是放手?是坚持自我还是随波逐流?似乎每个人都在艰难的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但转念一想,这些问题又何止是留学生涯中会碰到的呢?笔者认为,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你我都要经历一个又一个抉择和考验。唯一不变的是在经历了这一切的一切的后,我们都会变得更自信,更坚强。笔者不禁期待我们文中的小留学生在接下来几年的学习生涯中,会像西海岸繁盛的棕榈树一样,在充分享受了加州阳光的滋养后,骄傲地屹立在大洋彼岸。

(注:出于采访者的意愿,我们隐去了她的真实姓名。望理解,大数据时代,保护是必须的。)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