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近日传出喜讯,该校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滕军教授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科研成果在建筑结构健康监测和结构控制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果和重大工程应用在国内外形成重要影响。滕军获奖项目为他牵头申报的《复杂高层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工程应用》项目。
据了解,滕军目前担任哈工大(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城市与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是哈工大(深圳)土木工程学科学术奠基者和带头人,创新性地提出基于最优失效模式的抗震结构体系及设计理论,建立了成套的结构抗震分析及评价平台和系统的结构灾害监测和控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其科研成果密切结合重大工程实践,有效助推多个省市重点工程建设,为深圳设计水平跻身全国领跑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业界人士和学校师生都称他为“建筑结构守护者,工程安全捍卫人”。
值得一提的是,滕军创下哈工大(深圳)的多项第一,此次获奖是该校首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这一大奖。他同时是哈工大(深圳)第一位国家基金会评审专家、唯一拿到2个国家重点项目的学术主持人、第一位综合教研室主任、第一任土木与环境学科部主任、第一位教师党支部书记。
深圳是不二之选
从哈尔滨到上海,再到深圳,滕军的学习工作一路南下,同时还经历了学术-应用-学术的螺旋上升式发展过程。“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学习期间,刷新了我对于严谨、认真、踏实这些词语的认知,”滕军说。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1959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系基础上成立, 2000年,重新并入哈工大,是一所与哈工大一脉相承的学校。
据滕军介绍,在哈建工师从刘季教授,在先生严谨认真的态度影响下,自己打下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理论功底。毕业后,面临留校和南下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滕军做出了慎重的选择——南下沪上做博士后,理由是想要试一下,将自己所学到的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将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上海做博士后期间,滕军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试图为上海市地标性建筑做振动控制,尽管在最后实施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成功,滕军还是认为,“在这个项目里,我学到了太多应用方面的关键性问题,也为自己出站后的道路选择奠定了基础。”
虽然项目最终没有具体实施,滕军却丝毫没有任何失望的情绪。事实上,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滕军还将遇到数个未能按原计划施行的工程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耗费了大量的心血,数月甚至数年的论证、探索。当笔者问及遇到这些问题时,会不会有努力付诸东流的遗憾时,滕军豁达爽朗的笑声充分展现了见多识广、胸怀宽阔的胸襟,“任何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都是为以后所做的积淀”,滕军说。
博士后出站时,滕军毫不犹豫,选择继续南下鹏城,就此在鹏城扎根下来。“我喜欢有山有水,没那么拥挤,没太多条条框框,支持创新,有发展潜力的城市,”滕军说。90年代初的深圳之于滕军的要求,是不二之选。来到深圳,滕军选择在建筑设计院工作,在设计院工作期间,滕军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工程经验,所有这一切,在他41岁重返高校以后,为其开辟出了一片独具魅力的舞台。
风雨无阻的“打更人” 不戴“帽子”的大拿
滕军重回高校开始教授生涯的时候,已经41岁。申请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的年龄限制是45岁。这对于当时的滕军来说,初从工程界转入学术界,要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做出成绩申请到“帽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目前虽然滕军在学术界广受认可,但他仍然是一名没有“帽子”的教授。“其实,有没有‘帽子’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有研究成果能拿得出手,我就很高兴,”滕军说,“像我一样的人也大有人在,我们非常希望这个群体能够得到更多关注。”
“希望就在前方!十九大以来,国家对创新的人才愈加重视,也让我们这一批没有‘帽子’的教授看到了熊熊燃烧的希望,”滕军说。
虽然没有“帽子”,但滕军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很有信心,在学界也广受认可。这与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哈工大(深圳)建筑学院谢秉磊教授说:“滕老师十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甚至节假日也无休,每天晚上都是九十点钟以后才离开,走廊的灯都是滕老师负责关的,我们都笑称他为我们的‘打更人’。”
“深圳给予我的,其他城市都给不了”
近年来,时常有去外地治学创业的机会出现在滕军面前,但他总是毅然选择留在哈工大(深圳)。“深圳这座城市能寄予我的,其他城市都做不到,”滕军说,“多年来我在哈工大(深圳)逐步建立了成熟的团队,团队互相配合、各有所长、默契配合,效率非常高,这是非常难得、千金买不来的。”
滕军谈到,当初选择来深圳,就是冲着深圳需求大、创新能力强。90年代初的深圳,高校少,企业需求量大,经济处于起步飞升阶段,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各项创新想法落地。他强调,很关键的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对创新的包容程度极高,允许突破规范,允许创新、鼓励创新,在这座城市,只要敢想敢干,就有人能支持把想法落地。
来深多年后,滕军从应用产业的前端,转向学术科研的大后方,滕军在哈工大(深圳)带出一支强大团队,共培养了博士后9人,博士毕业生18人,硕士毕业生73人。滕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联合培养的博士后刘铁军,留校工作后,在团队中成果显著,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
此外,滕军所主持的结构抗震体系和结构大震失效评价成果引领国内科研方向,为华南科技实力和设计水平据全国领先位置,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平台和技术支撑;他所提出的结构振动控制解决工程问题的成套技术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应用于重大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理论和关键技术成果在国家和地区重大工程中得到系统应用,且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科研和应用成果捷报频传的背后,是滕军带领历届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持续开展创新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常年心血。专业人士指出,难能可贵的是相关成果都具原创性,为提升重大工程的科技水平和抗灾能力做出贡献。工程应用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原创性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引领了我国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
会打乒乓球的摄影师不是好教授
“我是打篮球的里边唱歌最好的,是唱歌的里边篮球打得最好的”,滕军笑着说,“开个玩笑,实际上,我是土木学科的教师里,工程经验最丰富的,也是工程领域学术功底最扎实的,这两方面,得有个融会贯通。”基于多年的工程经验,滕军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大胆去想,勇敢去闯,敢于创新,参与了一系列大型建筑的结构振动控制和健康监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研究成果。
滕军爱好打乒乓球,爱好摄影,但最擅长的,还是做教授。兜兜转转,滕军在2003年回到哈工大,来到哈工大(深圳)做教师时,已到不惑之年。他选择回到高校,是寻求一种挑战,也是跟随内心的呼唤。
谈到其研究方向之一——结构健康监测,滕军说,其实是为高层及超高层建筑,或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进行建筑结构安全性的实时监测,及时查缺补漏,防微杜渐,及时加固,防止台风等自然灾害天气为建筑带来损坏,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安全。从这个角度看,滕军堪称是重大工程安全的“守护神”。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滕军及其团队主持和深入参与了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钢膜结构健康监测实施项目、广州新电视塔“小蛮腰”振动控制技术实施研究、深圳湾体育中心“春茧”钢结构施工过程和运营安全健康监测系统、梧桐山电视塔桅杆结构减振控制、京基100风振监测和控制,珠海歌剧院健康监测等国家、省、市标志性建筑的安全保卫工程中去,可谓是名至实归的建筑结构“保护者”。
在学生们心中,滕军还是就业创业的引路人。哈工大深圳于2002年建立,滕军2003年即来任教。在学校初创阶段实验设备尚未完善时,滕军作为土木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勇挑重担,带领团队和学生走出校园,以城市和市场为实验室,深入各类工程项目实践创新,带领学生克服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解决了一大批工程上的瓶颈问题。“我的学生不仅掌握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的基础知识,还能在工程经验中积累解决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在就业市场上是很抢手的,”滕军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