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商业学校首发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该校已经试验推行护照云三年,从一个证件、证章的获得,到取得职业能力素养分值,并进行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根据自己的“护照云”,每个学生都能很快清晰自己职业能力的优势和缺陷,并不断扬长补短、成长突破。
“明天我就要到这里上班了。”
4月底的一天,北京市商业学校2015级汽车营销班张晓宇手握入职通知书和职业素养护照,走出位于北京大望路博瑞祥星汽车销售公司面试官的办公室,站在太阳底下,长长舒了一口气。
“面试官对我的职业素养护照很感兴趣,它记录了我在校期间成长的点点滴滴。”张晓宇说。
就在不久前,北京市商业学校组织举行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颁发仪式,为已年满18周岁,即将走上实习工作岗位的2015级近千名学生颁发了全面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成长质量和成长轨迹的职业素养护照。
“职业素养护照模拟了电子游戏,像‘超级玛丽’通关一样,通过一次就获得不同等级称号,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与挑战欲,让我的三年中职学习生涯有迹可循。”拥有“皇冠”级别护照的张晓宇说。
每个学生都有一片“护照云”
打开北京市商业学校职业素养护照的网页,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很快就进入张晓宇的护照页面。在这里,能看到她在北京市商业学校3年的成长轨迹,页面详细记载了她的学业成绩,曾经参与的社团、实践活动,以及获得的几十个证章。对于张晓宇来说,3年的学习生涯可谓“收获满满”。
据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程彬介绍,职业素养护照以学生成长为主线,以职业精神培养和职业行为养成为核心,通过课程、基础、专业、岗位、拓展五个模块,以职业素养学分和证书、证明、证章的评价方式,记录学生在思想品德、技术技能、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绩、荣誉和资格资质。
但是,别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学业记录本”,这些成绩、证书能“立体”反映张晓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在张晓宇的护照页面里,包含职业素养总学分、贯穿3年的成长折线图以及6个涵盖5个模块、20个素养指标的雷达图,清晰地呈现了她在职业精神和职业行为方面的具体表现。
学生成长的记录最终在于评价分析。它所依据的就是“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模型”。模型明确了学生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应具备的综合品质和行为能力,从显性和隐性两个维度,确定为职业行为和职业精神,具体细化为遵规守纪、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诚信友善、安全环保等20个职业素养指标。
程彬介绍,张晓宇曾经是学校礼仪队的队员,这一项活动就包含:技术技能、艺术审美、身心健康、沟通表达、团队合作五项能力的考核,老师会根据学生表现赋予不同的分值。
“20个能力指标在5个模块几十个活动、项目中一一分解,并赋予不同的分值,活动参加越多,各项能力分值累计也越多,纵向可以看到沿着时间轴的成长,再通过不同模块能力的雷达分析,就能看到一个学生的优势劣势了。”程彬解释,目前,学校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初步搭建了“职业素养护照﹢互联网”服务云。
“素养护照就像一个通关游戏,我需要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变得清晰起来。我紧紧对接职业素养护照上的指标要求和学校的课程安排,度过了3年紧张而有趣的通关历程。”张晓宇告诉记者。
给自己戴上“皇冠”
“通过针对性的考察,面试官认为我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各项职业素养能力符合企业需要。这也与护照记录一致。”张晓宇说。
回想起刚入校那阵儿,晨读训练、礼仪训练、安全能力训练等,一个个崭新有趣的挑战接踵而来,但张晓宇都顺利完成了护照上的“初级任务”,并得到了相应的级别———“白银”;第二年,学校强化了专业技能课的学习,也提高了社会工作的参与度,护照通关难度也大大增加。“我鼓起勇气参加了学生会面试,成为各种校园活动组织者;我还加入了学校礼仪队,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张晓宇回忆,3年来,见证她成长足迹的,除了证书数量的增加,还有不断上升的职业素养学分,以及日趋饱满的雷达图,通关级别也越来越高。“我会不断对照雷达图,寻找自己的职业素养缺陷,并不断弥补不足。”
三年级,张晓宇已经取得许多专业证书,英语口语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在体育、艺术等其他能力拓展上也学有所长,学校大大小小的活动现场,开始有她的身影。在刚刚结束的“18岁成人礼”上,作为主持人,她自信、青春的主持范赢得了全体观众的阵阵掌声。“刚入校时,我是一个害羞胆怯的小女孩,通过全方位积累素养学分,我为自己戴上了‘皇冠’。”
“借助职业素养护照云服务平台,全方位、全流程、网络化、数据化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和质量,实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系统培养和自我评价、自我诊断、自我提升,让素养成长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成为学生就业求职的通行证和企业选人用人的入关证。”程彬说。
“护照”的由来
“当前中职毕业生职业素养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不在于缺少专业知识或专业能力,更多的欠缺在于综合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比如,缺少面对职业压力时的心理素质、职场礼仪、人际沟通与团队合作、接纳企业文化等方面的职业素养等。当前社会经济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必然推动职业教育评价理念的转向。”北京市商业学校党委书记史晓鹤说。
时间追溯到8年前,2010年9月,北京市商业学校围绕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展开研究实践。学校组织团队访谈、座谈、问卷调研95家企业、500余名毕业生和100余名教师,深入了解了行业企业对人才在职业素养方面的需求。通过调研发现,企业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中职生职业能力素养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岗位适应与耐挫能力、信息处理与学习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创造思维与判断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并评价中职生的职业素养?在史晓鹤看来,当下,中职学校普遍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培养,更没有考虑到如何满足中职学生的个人发展需要。“职业素养评价存在着重教育、轻评价,重学业评价、轻素养评价,存在手段传统化、标准简单化、主体单一化、评价时间和阶段不连续等现象。”
“职业教育评价与标准的建构应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素养培养要求,这是中职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程彬说。
2013年8月,职业素养护照项目团队借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本教育护照”的理念和“护照”作为通行证明的内涵,从目标、内容、途径、方法、机制、评价等方面全面系统构建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形成了“职业素养护照﹢互联网”服务云,在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实现了突破与创新。
在北京市商业学校,像张晓宇这样,从一个证件、证章的获得,到取得职业素养分值,并进行相应的大数据分析,根据自己的“护照云”,每个学生都能很快清晰自己的短板与长处,并不断取长补短。
“每个孩子的成长足迹都不一样,每个孩子的云也不尽相同。”史晓鹤说。
期待一片“护照云”改变一个教育生态
在推广职业素养护照过程中,该项目主要负责人程彬每次都会讲述这样一个案例,学校曾经有一个毕业生,学业成绩和技术能力相对都较弱,到了工作单位后自然不受重用,后来无意中被推举主持了一场活动,无论是主持水平还是组织协调能力都备受好评,也因此这个学生被调到工会工作,如今在岗位上如鱼得水。
“学生发展是多元的,如果我们只把眼睛盯在学习成绩、专业技能上,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北京市商业学校眼视光与配镜专业主任王昊洋看来,有了职业素养护照,学生会主动扬长补短,“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还不能清晰认知自己的潜能并规划自己的未来,与其告诉学生不能做什么,不如让他们知道能做什么,有了方向,就可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职业素养护照在引导学生多元成才的同时,也成为教师分析学生优势特长、潜能和不足的显示器,成为分析学校教育教学成效的检验器。
“护照也倒逼着学校和教师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无论怎么改,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王昊洋说。
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所原副所长余祖光看来,一片“护照云”带来了教育评价机制的改变。学生评价价值理念不再以“甄别和选拔”为追求,而是更加重视“发展和激励”的功能发挥。如果能惠及更多学子,其意义重大。
针对此,2016年5月,北京市《关于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指导意见》将“建立职业素养护照”作为重要举措纳入其中。
2017年,“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护照的研究与实践”获北京市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2018年4月,《北京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将“职业素养护照”作为“立德树人、培育工匠”的重要项目列入其中,计划在2018年下半年全市推进实施。
在北京市教委职成处处长王东江看来,职业素养护照项目的价值在于重新审视我国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构建出一个全新的多元评价标准,引导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知识至上、技能至上转向能力至上,关注学生“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成长路径,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和人的潜能开发的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通过大数据记录、解析每个孩子的成长密码成为了可能,核心素养护照项目的实施,将带动职业院校内部体系的改革,最终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目的,也就是回到育人的原点和初心。”王东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