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4月23日电 4月15日,清华大学第36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终审在第五教学楼举办。
2018年是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办第36年,本届“挑战杯”在章程和评审细则上进行了调整,进一步鼓励学科交叉作品,支持团体作者参赛,完善评审机制,保证参赛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积极发扬“挑战杯”的科创引领作用。
本届“挑战杯”共收到来自全校30个院系以及“天空工场”学生兴趣团队、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等团体的302件作品报名,覆盖数理类、化生类、计算机类等15个大类。竞赛作品终审答辩分为机械控制、环保建设、能源化工、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人文社科共6个类别8个分场进行,共有90件作品参加了终审答辩。
电机系学生王启航团队展示作品“一种用于处理小型固废的可控温微波等离子体炬”
“天空工场”学生兴趣团队展示作品“基于Vive VR的遥操作机械手”
比赛中,许多优秀作品纷纷涌现。建筑学院2014级本科生梁月冰和其团队着眼于中国乡村文化,结合文创产品的设计,为乡村搭建文创产品的线上宣传与销售平台,推广和宣传村落传统文化,呼吁人们在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增强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
材料学院2017级本科生武益阳及其团队巧妙地运用半导体制冷片的塞贝克效应制作了一款能够为手机电池保温的手机壳,防止手机在寒冷的室外自动关机或无法充电,其创新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思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好评。
终审答辩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50余位专家学者担任本届竞赛的评委,8位资深专家分别担任各分场的评审委员会主任。
评委会主席杨大文教授和选手交流
萧德云教授在信息技术分场和选手进行交流
在评审现场,各位评委专家与选手频频互动,展开热烈讨论。在环保建设分场,评委会主席、水利系杨大文教授肯定了选手们的创意,同时对许多作品都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在信息技术分场,年逾古稀的自动化系老教授萧德云一直认真听取选手答辩,不时和选手展开讨论,并详细询问项目开展情况。
评委从作品的学术价值或实用性、创新性、作品完成情况和现场答辩表现等四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评分。经合议,每个分场排名第一的作品被推荐为特等奖候选作品。8件特等奖候选作品参与公开答辩,由各分场的评审委员会主任经过综合评定,初步确定了特等奖作品。经过公示,最终评出特等奖作品6件,一等奖作品10件,二等奖作品32件,三等奖作品56件。
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始于1983年,是清华大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清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清华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