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注意到5岁女孩悠悠从哪天开始不那么爱笑了。一丁点小事也会让她发火、尖叫或是歇斯底里地大哭,连安慰的话都像是旺火上的油滴,引得她的怒火蹿得更猛。直到最近,她几次把刚吃下的饭吐了出来,成天说“头晕、天旋地转,眼前有好多五颜六色的圈圈点点”,大人们才意识到,这孩子可能是生病了。
生了二宝刚出月子没多久的悠悠妈,不得不带着“问题大宝”悠悠四处求医。经历了一个多月的检查后,母女俩最终站在了天津市安定医院青少年心理科主任孙凌面前,悠悠被确诊患有轻度“同胞竞争障碍”。
“近几年二胎家庭增多,因弟妹出生而引发情绪和心理问题前来就诊的孩子越来越多,甚至有一些还表现出自残等极端行为。”孙凌说,孩子出了问题,根子还是在家庭教育上,她建议家长:“理解孩子,比说教更重要。”
“妈妈,我就喜欢你带我去医院”
悠悠一度是家里唯一的小公主,全家人都围着她转。直到今年年初,妈妈生下了小妹妹,猝不及防地,悠悠被“拉”下了独一无二的宝座。为了照顾二宝,妈妈就带着二宝住进姥姥家坐月子;悠悠则跟着爷爷奶奶住。由于两家距离较远,每周末爸爸才开车送悠悠去看望一下妈妈和妹妹,因为怕影响她们休息,每次都只待一会儿就得离开。
然而,妹妹出生一个礼拜之后,奶奶开始每天在电话里向悠悠妈“投诉”:悠悠的脾气越来越怪,常常莫名其妙就大哭大闹,“可能是闹情绪”。然而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悠悠从无理取闹变得各种“毛病”多了起来,起初她嚷嚷头疼、头晕,后来又说眼前一直冒出各种各样的图案和颜色的幻觉;不愿意好好吃饭,甚至几次发生呕吐的现象,整个人瘦了一圈。爷爷奶奶吓坏了,觉得孩子肯定是哪里病了,“不像是装的”。
悠悠妈出了月子就带着悠悠到处去看病。一方面孩子小、表达不清楚;另一方面,造成头晕的原因往往非常复杂,大夫只能一项项逐一排查。
为了排除各器官功能性异常,一家人跑遍了天津全市眼、耳、鼻的专科医院,“光眼科医院就跑了3次,能查的项目都查了,什么问题也没检查出来。”到了耳鼻喉科,大夫起初认为可能是孩子前庭功能出了问题导致眩晕,可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于是建议还是去查查眼科。经过眼科专家多次确认,建议她们去检查神经内科,“就是让看看是不是大脑有什么问题”。
千方百计挂上了儿童医院神经内科专家号,大夫建议做核磁共振来进一步检查。眼看着小小的悠悠独自躺在核磁共振的大仪器上,悠悠妈心疼得眼泪扑扑直掉。没想到一向胆小的悠悠却异常配合,“每次在医院,她表现总是挺好,跟在家判若两人”。
看病的过程充满艰辛,各大医院的儿科一直以来都人满为患,每看一次病,常常需要3个大人一起出动,一个多月里,全家人都陷在无穷无尽地跑医院、排队、挂号、看病、等结果的痛苦循环中。而对悠悠妈来说,最折磨人的是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刻,“心跳得快要冲破喉咙,既想知道孩子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又特别害怕真的查出什么毛病。”
让她吃惊的是,在她忐忑不安地排队等待检查结果的时候,悠悠忽然抬起头对她说,“妈妈,我就喜欢你带我来医院。”
为“求关注”11岁女孩拒食20天“想把自己饿死”
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另一个孩子的出生,会对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带来多大的冲击,但一个最现实的转变是,老大必须要学会与新来的“对手”分享大人们的关爱。
“这样的记忆和感觉,或深或浅会印刻在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中,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孙凌说,随着近年来二胎家庭的增多,“同胞竞争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小众的话题,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和悠悠一样,很多家庭的老大表现出的症状五花八门,甚至听起来让人觉得心惊肉跳,但这些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表现,无非都是想从“对手”那里,重新“抢”回父母的关注和爱。
“我知道你爱我,但我每天都在想把你和妹妹都杀死。”一个三年级的女孩子直截了当地对妈妈说。7岁男孩涛涛,自从弟弟出生后变得爱发脾气,总动手打人,经常把弟弟的大腿内侧掐得紫红,甚至曾用被子蒙在弟弟头上差点造成其窒息。因为“越来越调皮”,涛涛屡次被父母打骂。直到他在学校的表现越来越差,老师多次请家长要求其停课,父母才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出了问题。
孙凌第一次见到小晴是在儿童医院的一次联合会诊中,“她身上插满了管子,奄奄一息”。这个只有11岁的女孩已经瘦得皮包骨头,因反复恶心、呕吐、厌食20余天被送进医院,然而各项理化检查未见明显器质性疾病。经了解得知,小晴的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后有了同母异父的弟弟,从那时开始,小晴不仅对弟弟充满敌意,还要求妈妈跟自己形影不离,拒绝上学,甚至“退化”到用奶瓶喝水、要父母喂饭。在多次被父母严厉批评后,她开始出现呕吐厌食的症状。在孙凌的多次沟通后,孩子坦言:“我当时就想把自己饿死,看见他们那么着急,我心里特别高兴。”
“这两年,这类患儿的就诊率明显提高,每个月都能见到多例,以前一年也只有几例。”孙凌说,前来就诊的往往是出现较严重症状,直接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而更多的“问题”孩子,可能因为其表现得不那么极端,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她解释说,同胞竞争障碍是指随着弟弟妹妹的出生,儿童出现某种程度的情绪紊乱。程度轻重和表现形式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最主要的表现在三个方面,出现明显的竞争或嫉妒的表现,如对弟妹有明显敌意或攻击性;出现情绪和行为紊乱,如爱发脾气,或各种能力“退化”,甚至无法控制大小便,模仿婴儿举动要求喂饭、把尿、陪睡等;社会功能受损,如学业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以及出现各种心理社会问题。
“事实上,正常儿童也可能会因弟妹出生产生嫉妒引发情绪问题,但程度轻,且短期会消失。”孙凌说,存在同胞竞争障碍的儿童,那种负面的情绪往往会持续很久,且程度异常,容易导致显著的伤害或不良后果,“如果不及时调整,可能会导致极端行为,或对其今后的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都产生很大影响”。
父母的理解和爱是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家庭教养方式和孩子自身的性格特质,都是导致孩子出现同胞竞争障碍的原因,其中家庭教育的分量更重。
“一般来说,3岁以内建立起孩子的安全型依恋,对其今后的身心成长极为重要。”孙凌说。
她注意到,一些问题孩子往往没有从父母身上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有的父母经常出差,或是干脆把孩子交给老人;也有的父母自身情绪管控就不好,导致孩子对周围环境特别敏感,不愿意主动与外界互动。这种不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母亲把关注放到二宝身上时,往往会表现出更多嫉妒心理和消极情绪,“她们对母爱的可得性不确定,唯恐自己会因弟妹的存在而被忽视”。
孙凌建议二胎父母,应首先把孩子拉入家庭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成员,从怀孕开始到二宝出生,都让大宝了解和参与全过程,让他体会到自己在家中的价值。
同时要让孩子明白,任何人也不会替代其在父母心中的地位。
对于已经出现情绪问题的孩子,如果父母一味讲大道理或是批评教育,更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建议父母要更多地给这些孩子关爱和陪伴,可以采取忽视或转移的办法,引导其情绪消退和改善;或是宽容其“退化”成小宝宝等行为,和孩子多商量、多交流,引导其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孙凌认为,父母应该主动去体会孩子心中的苦恼,更好地理解孩子,让她们感受到足够的爱,这是治愈孩子心病最好的良药。
(文中未成年人皆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