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足球场、舞蹈房、多媒体教室、3000兆的网络速度……走进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嵩县思源实验学校,仿佛置身于某个北上广的国际学校,这所公办学校是整个县城基础设施最好的一所学校,该校目前设有四个年级,2652名学生中,有36%的同学来自周边30公里山区精准扶贫家庭和留守儿童。建校一年多来,通过“智慧课堂”不断深入师生的日常教学,孩子们有了个性化的发展方案,老师们的教研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可以说,教育信息化在该校的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不断加快教育现代化,河南省嵩县思源实验学校的“智慧课堂”的建设,就是从零起步到教育质量迅速提升的一个样本。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我国现阶段主要围绕公平和质量两大主题推进教育工作,重点抓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双一流建设,同时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陈宝生还提出了几点期望:留守儿童希望能够得到关爱,有的希望能够吃上好的营养餐,有的希望老师能像父母亲那样关心他,有的希望能上好一点的寄宿制学校;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希望从有学上到能上好学等等。
15岁中学生首次触电“智慧课堂”:学习兴趣显著提升
谢佳言是思源实验学校初二(15)班的语文课代表,她的家在离学校需要30分钟车程的山里。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并没有阻挡这个天真烂漫的中学女生对学习的追求,上个学期刚开始,学校里每个班级都升级成了“智慧课堂”,师生活动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平常还可以通过资源库自学感兴趣的内容。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如何为自己做一个旅行计划,谁知道河南省最著名的景点龙门石窟的英文怎么说呢?”英语老师随即发出了“抢答”的指令,整个班级里的同学们通过按动平板电脑上的按钮进行回答,整个课堂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带有游戏性质的讨论、回答问题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体会了课堂互动,“爱”上了学习。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如今谢佳言早已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功能,她笑着说,“我最喜欢英语分级阅读功能,每天不仅可以读很多故事,扩展知识面,还可以跟同学们pk,谁读得好积分就会更高,累计的积分还能换取老师分发的奖品。”每天早上7点进教室开始早读的谢佳言,总是习惯性地先选取资源库里的英语分级阅读,反复练习自己的口音。因为在学校里即使是英语老师,在讲英语的过程中也难免会有口音,有了这个阅读系统,便能指出学生究竟哪个单词没有读到位、哪些语句理解错了。
四(1)班的雷雅涵最喜欢的是“错题本”功能。“原来每次做完作业、考试考完,我都会把错的题目抄在一本本子上,这样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再复习一下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雷雅涵激动地说,“错题本里面每个人的错题情况都不一样,这样,我每天都可以随时随地地复习。”
像谢佳言、雷雅涵这样,在学校里第一次接触“智慧课堂”学习的学生占到了90%以上,通过一个学期的信息化教学,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学习成绩也在稳步上升。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张庆民表示,“办学之初,很多学生都不愿意来我们学校。如今,通过信息化教学的试点改革,我们希望让学校真正成为师生终身留恋的地方。”
让教师穿上信息化的“高跟鞋”:提升教学教研效率,切实推动教育减负
“让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智慧课堂相关负责人、好未来工作人员介绍道,“教研教学应该是核心。我们在嵩县思源实验学校的智慧课堂中,落地了教学五步法,通过规范教师的教学教研流程、提高教师授课能力、培养骨干教师、教师交流学习研讨等工作,帮助教师提升教学教研能力、学科专业能力、信息化教学水平,获得学习发展和视野拓展。”
在短短一个多学期的时间里,好未来教师与思源实验学校的教师们进行了60次集备课、20次教研活动、5次教研讲座。思源实验学校的教师表示,“原来我们对一节课的时间把握相对比较随意,经过深入学习后,课上预习、新课、复习时间能更加精准,课堂信息量和节凑把握也更加有的放矢。”
其实,教育扶贫的硬件早已不是问题,关键就在于教师教学软实力的提升。对于很多基础薄弱的学校而言,虽然都有信息化的设备,但大多数都成了摆设。要让教师改变教育教学方式,仿佛就是在强迫原本穿运动鞋裤的他们换上高跟鞋,喊他们奔跑起来。
据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张庆民介绍,为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学校开展了智慧教育云平台与课堂深度融合培训、制卷备考教研培训、学情分析等专题培训,特别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平台优势,扩大智慧教育外延,将课堂向课前、课后延伸,学校进行了智慧教育实操探讨交流活动,为追求智慧课堂的高效益做出有益探索。
“以前有些物理实验都是看看课本,现在资源库里有很多有趣的课件和模拟实验,孩子们理解知识点更容易了,效率也更高了。”谈到提升教学效率,一位物理老师提到了教学资源平台。
“一旦把教育教学资源都集中在一起,那就能够大大提升未来的教学效率,也就是说,未来教师备课可以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平台,给自己的教学内容做加减法即可。所以,从长远来看,教育信息化实际上也是给教师在减负。”好未来工作人员介绍道。
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学生定制个性化发展方案
同样是80分的两个学生,在以往教师看来,这两个学生属于同一层次,没什么差别。但真的如此吗?虽然是同分,但是两个失分点显然不一样。一个可能是因为粗心而扣分,另一个可能因为某个知识点没有掌握而扣分。
在思源实验学校里,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学情报告”。初二的王静丽每次考试之后,都要跟各个学科教师进行充分交流。“你在语文作文上失分比较多,既要学习范文写作,还要增加课外阅读量。”教师会根据每一个学科考试中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同,都会提出下一步改进的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对于大城市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了教育教学的“必需品”。但对于基层的学生而言,究竟应该如何实现个性化发展?嵩县思源实验学校初二的班主任张佳音老师说,“学生有自己的学情报告,教师会有各自学科每个班级的学情报告,在我班级里就有一个相对比较内向的女孩子,平常上课也不太举手发言,成绩也属于中等以上,但通过学情报告,我发现她的英语成绩近来非常进步非常明显,始终保持在班级里的前几名。”
于是,张佳音老师就跟这位同学聊了聊,原来,信息化学习激起了她的学习热情,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指导下,这位同学参加了好未来分级阅读交流,参与各项学习交流的热情越来越高。张老师说:“虽然我是一名英语老师,但很多学生的发音已经远超过我了,跟英语的原本发音毫无差异。”
除了学科类课程,嵩县思源实验学校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社团课,比如舞台、围棋、剪纸、计算机等等,也有学生通过信息化设备的使用和编程的学习,还发现了平板学习系统里的问题。于是,信息教师又鼓励他继续钻研计算机。
其实,无论对于城市、还是基层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接受能力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需要有教师能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地去发展各自的特长,从个性化发展到真正实现人生的梦想。
“智慧课堂”有望普及嵩县:信息化助力基层教育优质均衡
经过一个学期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嵩县思源实验学校里,每一节课堂都多多少少运用实践着,教师和学生的反馈都很好,大部分学生通过兴趣激励、科学指导、有效作业,不仅获得了学习成绩的提升,还真正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些“看得见”的成果,让家长们感到欣慰。
一位长期在北京打工的孩子妈妈说:“真没想到,自己的孩子在县城里,就能够接受跟大城市一样的教育,我们有信心让孩子也上大学。”
“思源实验学校的‘智慧课堂’是一个令人感到欣喜的试点,通过信息化解决了教师资源不足、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嵩县教育局局长张松斌说,“既然孩子有书读了,要让他们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嵩县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和自然地理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张松斌表示,希望通过教育信息化,让偏远山区学校和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同步课堂、网络点播课堂、网络同步备课、同课异构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促进薄弱学校快速成长,促进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均衡发展。
事实上,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智慧课堂”的成功试点,来自于好未来教育、嵩县人民政府、香港言爱有限公司的共同携手。通过对教育公益提升到“以智慧教育从云端对乡村教育进行支持和共享”的模式,真正为学校提供覆盖全教学流程的数字化教育教学流程,真正落实精准扶贫。好未来相关负责人认为,教育需要历经普惠教育、优质均衡、个性化教育三个阶段,目前成功试点的嵩县思源实验学校样本,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通过信息化带动乡村教育优质均衡、个性化教育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