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后的第116天,陈霄(化名)在朋友圈里发了一个“摊手”的表情,表情之前是他回国的天数。
这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海归硕士,一直在默默计算着自己回国后的时间,“我定下的目标是回国40天内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但现在快到第三个40天了。”
不停地投简历、笔试、面试、被拒或拒绝不满意的工作,成为了陈霄回国后的常态。和国内的同学朋友聚完一轮后,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宅”。
“一开始是想获得一些业内信息,但大家讨论的都是工作、薪水,插不上话。”这位在国内从大二就开始准备雅思,计划出国的人,现在对自己当初坚定的选择,开始了质疑。
而和陈霄一样,回国加入就业竞争大军的海归人数正在逐年攀升。据2017年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65.11万人,仅2016年就有43.25万留学生毕业回国,比例由2012年72.38%增长到2016年82.23%。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春季招聘的旺季,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走近了数位回国求职的海归,留洋经历对于他们求职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澎湃新闻发现,他们有的和国内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广投简历,奔波于各大招聘会;有的选择先静下来想清楚再就业,但是相同的感受是“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
“求职战”变成“持久战”
陈霄的这场“求职战”,远远超出了他的判断。
“原本是想速战速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弥补晚就业的这一年,但没想到找工作就用了那么长时间。”陈霄,曾经是当年在大学同一个学院的留英学生中申请学校最好的学生,但现在眼看着同年级的同学已经就业一年,开始筹划买房、结婚、理财、跳槽,自己却除了一张硕士文凭,还没有任何新的变化,“回国后的生活,和想象中的很不一样。”他说。
随着求职压力的逐步攀升,陈霄从最初的乐观,继而愤愤不平,再到开始变得木然,求职要求也一再降低,让他沮丧的是,他曾尝试投了本科同班同学所就职的一个传统媒体,却被拒之门外。
“我们本科是一个专业的,我比他多留学了一年,但没想到居然被刷了。”这让陈霄开始怀疑,自己留学的一年,是不是错失了就业的最佳良机。
谈及自己的求职困境, “可能要求太高了”,陈霄表示,“会忍不住比较,既会和本科同学比比看,也会打听一下一起毕业的硕士同学的近况。”
他坦言,自己也拿到了几个在父母看来不错的工作offer,但因为 “不甘心”,让他选择了将这场“求职战”变成“持久战”。
同在英国读研的小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已回国三个多月,但她依然有几个公司“没面完”。
“这是一场持久战,和国内研究生一样,我的求职战略就是‘广泛撒网、重点捕捞’。”在投了两三百个网申、赶了七八场高校招聘会、面试了十多家公司后,小姚已经拿到了两份offer,但她还没有放弃寻找“更好的猎物”。
“网申往往是几万人中挑几百个,所以我就海投,合适的都试试。然后我去各个学校跑招聘会,多跑跑,不能怕累,总会有收获。”
小姚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在回国找工作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每年那么多人出去,国内人才也多,竞争也大,就是找不到工作也很正常。果真在刚刚开始的一个月,一个offer也没有。”
如今三个多月过去了,小姚也逐渐积累出了找工作经验,“就是要学会推销自己。”但她表示,在同等条件下,有时用人单位反而更倾向于国内学生,“他们担心留学生因为留学成本比较高,对工资有更高的要求。”
“但其实我对薪资的要求也和国内研究生差不多,刚开始进公司更多是想累积经验。”小姚攻读的是金融相关专业,选择的公司大多是银行、证券等,目前大概是年薪10万左右。
虽然目前还在找工作阶段,但小姚一直保持着比较乐观的状态,“我觉得工作是都能找到的,只要你一心找工作,定下来以后多跑跑、不怕累、多尝试总是没问题的。”下周小姚还有几个面试,她希望再多看看。
工作并非只有“求职”
从美国留学归来后,徐曦晨一直在纠结未来的发展。
“读博、创业、工作,这三个想法在我脑子里打架。读博要考虑的是时间和费用;而创业则是一切靠自己从零开始,很难;到公司工作的话,至少有前辈的指导。”
2013年从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本科毕业后,徐曦晨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继续出国深造。随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美国最大的艺术学院——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攻读艺术管理硕士。
“读书期间,我担任过国内外一些知名艺术团、艺术家的接待工作,也有机会去到了不同类型的艺术博物馆。”在她看来,这些年的求学经历收获不小,而她也在为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不断做着新的尝试。 徐曦晨从小学习二胡,也喜爱中国传统艺术。硕士毕业前夕,她通过基金会和赞助商等渠道自筹了2000美元,在华盛顿特区著名博物馆Katzen Arts Center独立策划、组织了当地首个京剧展,《华盛顿邮报》和《中国日报》还对她进行了报道。 “华盛顿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之都,那里有丰厚的艺术文化底蕴。”徐曦晨告诉澎湃新闻,这是她选择华盛顿办展的原因之一,“虽然京剧并不是当地大众所熟知的艺术形式,但当大家在欣赏到京剧相关的画作、服饰与影像时,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被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所震撼。” 展览的成功举办,也让徐曦晨在硕士毕业后有幸被华盛顿表演艺术协会聘用,并受邀同华盛顿特区国会各区议员合作,筹备组织当地市政厅举行的“政治与艺术”项目。 不过,一年后,她跟很多留美大学生一样,不得不面临工作签证难续的问题。 结合自己学习与在美工作经验,徐曦晨当时回国后第一次有了创业的打算。“从北京到大洋彼岸的美国,截然不同的文化与生活体验给我带来了很多艺术启发。我希望以艺术管理者的身份,支持与帮助年轻艺术家,为他们打造一个交流、推广的平台。” 于是,2017年初,她决定到日本游学,希望学习更多不同的文化艺术,如今刚从东京的一所语言学校毕业。
今年26岁的她,与其他应届生不同,虽然现在距离她硕士毕业已两年,但对于她来说,今年才算真正面临“择业”问题。
在她看来,工作未必只有“求职”一种方式,虽然目前处于“择业”的纠结中,但至少自己的方向是明确的——希望用自己的专业,更好地为艺术“服务”。
对于徐曦晨的选择,职业蛙创始人兼董事长卢明霞也很赞同,她向澎湃新闻介绍道,随着海归人数的不断增加,近年回国发展的海归比例也在不断上升。“2015年我们了解到回国的海归接近41万(不包含公派留学),到了2016年,回国的人数就有43.25万,比例从78%上升到了80%。”
她表示,一边是国外越来越紧缩的移民政策,成为了海归回国的一个推力,一边是国内发展形势越来越好,相比国外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留学生们也是一个拉力。
但她表示,随着回国留学生人数的增加,海归的就业形势也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是留学生就业的行业选择更加的多元化。”卢明霞介绍称,在过去几年,留学生回国就业时集中在券商、投行等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但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一些新兴的互联网行业也成为了留学生们青睐的对象,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
此外,回国后找准合适的方向进行创业,也是目前海归们的发展路径之一。
先休息,再找工作
在求职大军中,小程就显得比较淡定,从英国回来以后,既没有急急忙忙去赶着秋招,也没有来来回回赶着实习,“我想先休息一下,先想清楚。”
小程研究生阶段主修的是城市风光摄影,但对于去哪里工作,他还没想好,“我不知道是继续读下去,还是去工作,而工作又去哪里工作?所以没着急去找。”
“我希望去那种业务和我自己专业对口的公司,比如为城市做宣传片的那种,同时公司的发展前景和好的合作伙伴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目前小程准备春节之后就去广州、深圳那边看看,“我的专业在广州、深圳行业会比较好,离家还近。”
“现在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所以大部分人很着急,这很正常。但是秋招对于我这个专业并不是很重要,合适我的公司多是一些小公司,自己创业的那种,所以也不那么着急。”小程说,自己班上也有一些同学还在观望中。
但回国后,为了给就业做好准备,小程还是在上海找了实习,“实习岗位多是去做助理,用人单位看重的更多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的学历。”所以在找实习的过程中,出国经历其实并没有给小程带来很多加分。
英国研究生的一年,小程的固定班课并不多,更多是自己去找事情做,然后每周和老师见面,去讨论做的东西。“没有那么多学习的东西,老师更多的是教我怎么去思考。当然每个专业可能是不一样的。”
和小程抱着同样想法的人也不在少数,据职业蛙职业咨询老师Anna介绍,不少留学生家境优渥,回国后遇到求职压力会选择“等一等”或干脆“GAP(间隔)一年旅游”。
但她并不赞成这种做法,“如果是短暂的休息还可以,但如果是gap一整年,风险还是很大的。”Anna称,校园招聘对毕业时间都有要求,“尤其是像国企,毕业时间会卡得很严格,错过了就没机会了。”
她指出,如果毕业后错过了应届找工作的时间,那么在未来求职时,毕业时间上会形成一个劣势,“其实更不利于就业。”
“如果错过了校园招聘,走社会招聘的话,那么劣势就更大了。”Anna说,社会招聘的竞争对手一般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刚毕业的留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是很明显的。
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确实会有一些留学生回国后面临着巨大的找工作压力,但建议坚持住,“找工作即使失败了99次,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是成功了。”如果是本科留学生遇到求职困境,她则建议考虑继续读硕士,增加未来求职筹码。
实习成求职短板
“我是久病成医。”在回国屡次求职失败后,陈霄调侃自己总结出了海归求职的几大问题。
在以往和准备留学的师弟师妹们介绍经验时,陈霄往往会侧重于如何更好的准备文书、表现自己、申请学校,现在则变成了是否应该出国,以及出国后如何做能找到好工作。
总结起自己的问题,陈霄觉得最主要的是“实习太少”,这也是他现在和师弟师妹们一直强调的重点。
“本科的时候注重绩点,后来大二又开始学习雅思,对于实习几乎是没有。”陈霄坦言,在求职时自己的实习经历乏善可陈,仅有的一次实习,还以0作品匆匆结束,这也让他在一些面试时,受到了尴尬的质问。
而陈霄的问题,也是留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Anna对此介绍称,“国外对实习要求更严格,特别是对留学生,而留学生回国内实习又往往时间对不上,国内寒暑假开始招聘实习时,留学生都差不多开学了。所以在实习这一块,是留学生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国内的企业却又格外看重实习经历,Anna说,一般公司的HR在筛选简历时,看完学校和学历背景,最关注的就是实习经历,“实习的含金量、数量和质量,甚至是可以直接决定你到底能去到什么样的公司和平台。”
因此,她建议,低年级的留学生,在大二或研一时,就应该筹划在国内外同时找实习,“尤其是暑假,只要是和未来就业方向相关的,可以不考虑地点,有实习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如果本科阶段在国内读书,有留学读研打算的,她建议在本科阶段就开始有意识积累实习经历。而对于即将要毕业的,则建议“先找实习再找工作”,或许实习后会获得留任机会。
除了实习,Anna指出,国外学生没有特定的招聘会,也是难就业的原因之一。
在此前的采访中,小姚也表示过这方面的压力,“对于回国就业的学生,学校不会像国内高校一样组织招聘会,只能自己找,所以我只能去蹭高校的招聘会。”
小姚说,为了获取招聘会的信息,自己常常咨询师弟师妹、上网搜索,但偶尔还是会错失一些交流会。
对此,Anna说,在她接触的海归学生中,不少学生因为对国内招聘形式和流程不太了解,而毕业时间又和国内不同,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而错失了最佳的就业机会。
“国外毕业从10月份到次年1、2月份都会有,有的学生连怎么算自己的毕业时间、是不是应届生身份都不太了解。也有的学生因为课业压力比较紧张,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求职的事情。”
Anna建议,留学生们应该提前做好求职规划,通过国内的一些渠道了解求职情况,到了求职时间提前准备。
此外,她介绍称,目前国内企业也开始重视海外招聘,“以前企业都是等着学生投简历,很多留学生因为毕业原因和国内有差别,往往错过了招聘会,但现在企业是主动到海外开设专场招聘会,给了留学生们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