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流研究型大学都很重视本科教育。其中斯坦福大学更是将改革作为推动本科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从20世纪初至今进行了六次本科教育改革。
2012年1月,斯坦福大学发布了《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研究报告》,并启动了该校有史以来最全面最具影响力的一次本科教育改革。其中,针对本科通识教育的改革计划就占了约四分之三篇幅。以此本科教育研究报告为蓝本的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重中之重就是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分析和规划。
本科生教育的四大核心要素
建校之初,斯坦福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造就有文化教养、有实用价值的公民,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为未来的职业和生活做准备,最终实现个人成功。如今,更是“不仅希望他们有用,更希望他们具备创造性、责任感和审辩能力”,学校提出“让我们的学生在大学教育中获得的内容,正是他们未来面对这个世界,迎接未知挑战所需要的东西”。
第一要务是确定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以及以怎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这些知识。斯坦福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认为,本科教育应该始终致力于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广度与深度、知识的整合性与碎片化等之间的平衡,为学生构建一种自由、多元、整体性的学习经历。
通识教育也应该秉持四大核心要素:习得知识、操练技能、培养个人与社会责任感以及适应性学习。
“知识的深度,学生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获得;知识的广度则通常是通识教育的任务。”通识教育所教会学生的不仅包括阅读、写作、语言、人文、艺术等人文素养,还应该涉及自然科学、数学、工程学与应用科学等。
除了基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通识教育还应该使学生获得更多其他必备的能力,如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科学分析能力等,从而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做准备。
同时,培养个人与社会责任感。为了更好地解决通识教育中西方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确保本科生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以下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力和理解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宽容慷慨能力等。
最后一项核心要素是适应性学习。没有一种教育能够完全培养学生未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能力,要真正使学生具备持久的活力,就应该教会学生进行适应性学习,即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根据教育经验将它们加以整合并建立新的连接,学会迁移,适应新的环境,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正如大脑的运转不在于脑神经元的数量,而取决于这些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的程度。教育的长期价值不仅在于它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更在于它如何整合这些知识与能力,在它们之间建立新的连接。”
学生知识面须覆盖各学科
亚瑟·莱文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分为三种类型:核心课程、自由选修课程和分类必修课程。
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都属于核心课程类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自由选修课程类型的代表;而斯坦福大学则是实施分类必修课程的典型。分类必修课程是对每个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至少必修的课程门数与学分数做出规定。这种类型尽可能要求学生的知识面覆盖各个学科领域,达到广博的学习目的。
斯坦福大学改革后的分类必修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划分为四个领域,分别以课程项目的形式展开。具体包括:写作与修辞项目、口语交流项目、思维与行事方法项目以及问题思考项目。
其中,写作与修辞项目以及口语交流项目重视培养学生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学校认为,良好的交流和写作能力是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基础,是每一个本科生都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无论通识教育如何改革,这两个领域的教育计划自实施起就保持其在通识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长期不变。而且写作训练始终贯穿于课程的全过程,成为该方案最为强调的内容。
思维与行事方法项目所涉及的课程共分为八大模块。
即审美和释义探究课程模块
应用定量推理课程模块
创造性表达课程模块
参与多样性课程模块
道德推理课程模块
形式推理课程模块
科学方法
分析课程模块
社会探究课程模块
本科生必须选择八个模块中的11门课程学习,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必备的技能。
八大模块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且互相交叉。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八大课程模块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在每一项目中选择1-2门课程进行学习。
专门针对大一新生创设的“问题思考”课程项目取代了原有的“人文学科导论”课程,主要由三类必修课组成:自我塑造教育、结构化自由教育以及艺术与文化生活教育。
“问题思考”项目涉及人文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等学科领域。所有课程皆围绕“什么是知识”“怎样理解知识”以及“如何表达知识”三个问题展开。
为了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质量,斯坦福大学还专门成立三个委员会对“问题思考”方案进行管理,即问题思考咨询委员会、问题思考学生咨询委员会以及问题思考课程协调委员会,确保问题思考通识教育方案的顺利实施。
由“知识第一”迈向“能力第一”
20世纪70年代,硅谷的成功令斯坦福大学从美国西部一所地方性教学型大学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但在转型为研究型大学之后,也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偏向,本科教学被削弱。
而从建校伊始,本科生教育可说是斯坦福大学中创新与传统碰撞最为激烈的一个领域。在这里,关于科研与教学、科学与人文、自由教育与培养有用的人的不同思想互相冲突与协调。为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斯坦福大学不断改革,不仅向哈佛、耶鲁学习,也向小型的文理学院学习。
20世纪初迄今,斯坦福大学已进行了六次大规模的本科教育改革。2012年的改革是范围最广程度最深的一次,通识教育改革是重中之重。
此次改革依然是秉承学以致用的理念,一方面,通过整合跨学科模块,拓宽知识的广度,完善分类必修课程,在培养本科生基本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多元能力,实现从“知识第一”向“能力第一”的跨越;
另一方面,革新住宿制教育,注重学生实践,将多元文化融入学习和生活,与跨学科课程相辅相成,最终达到知行合一,实现“有教养的人”与“公民”的通识教育目标。
严格而论,这两点都并非当下的创新:斯坦福大学认为“自建校伊始,本校就是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先锋”,住宿制教育也源于20世纪中叶。
虽然这次通识教育改革的成效尚未完全呈现,但其理念与目标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仍有启示。
中国本科教育缺乏两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跨学科的广度,二是审辩式思维的培养。中国大学是中国文化环境的产物。这决定了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不能照搬美国。但是中国大学,尤其是一流大学必须培养出能够促进公共福祉和文明进步的优秀拔尖人才和卓越专业人才,这决定了通识教育的正当性与迫切性。因此,重塑培养目标,打破学科樊篱,突出能力,知行合一,是中国通识教育下一步的目标。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和硕士研究生,文章由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