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编/北美留学(课程)生日报
五场圆桌论坛、三十位行业大咖、一场职业招聘会、三十家知名企业……“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场峰会”。
近日,康奈尔北京峰会在北京举行。
Jeffrey Lehman(康奈尔大学第十一任校长)、陈兼(康奈尔大学胡适荣誉讲席教授)、陈黎明(康奈尔大学校友代表 IBM大中华区董事长)等出席。
在“中国教育新风向”的圆桌论坛上,以康奈尔大学为平台,从教育家与企业家,育人与用人的角度,双重解读新世界格局下,中国的青年人才走向与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新常态下的青年创新创业”的圆桌论坛上,商界大咖,以国际视野剖析移动互联影响下的青年创业机遇,并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指引青年人创业初期的发展。
在“中国环境质量与产业发展”的圆桌论坛上,多位环境保护界的权威人士系统解析环境与环保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人才选用。
而“中国酒店的转型风口”的圆桌论坛上,酒管学院的知名校友与教授们与中国最顶尖的酒店业管理者们擦出火花。
而在“留学”这个话题上,我们对话了诸位大咖:
留学是什么?
王广发(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
留学,对我国落实对外教育开放,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战略,是件好事。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环境资源、技术、科研,适合部分学生走出去: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文化科研,也可以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几十年前,邓小平走进法国;一百年前,容闳赴美;1904年,明尼苏达大学接受首批中国留学生——如今的留学,是延续了过去留学的战略格局、人才培养的国家思路,这是国家开放包容全球化的表现。
近二十年改革开放,这一切说明,中国发展崛起、融入、融合世界的机会已经来了。得益于引进人才、资金,得益于人才为各行各业服务,优质人才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发挥才能,帮我们实现内线超车。
希望留学生通过知识结构调整,丰富自身才干,融入国际社会,报效祖国。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早年留学的时候,只要出去,别管学什么,基本上都是学习先进的东西。可如今,时代不同。
关于留学,以下几个因素需要考量:
1、领域。建议大家首先考虑,你要深耕什么领域。
留学后要工作,那么,如何学以致用。比如,来中国发挥作用,那么关键问题是:中国未来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
2、水平。未来中国需要的东西里面,我们自身的教育体系跟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发展,那么要出去学的知识,就一定要有其先进性,或者互补性。
比如,清华每年也有本科毕业生去留学,如果申请的学校专业排名更优先,或者水平更高,就推荐去,否则,建议细致考虑。
3、选人。你跟的队伍怎么样。
有人说,有段时期,很多留学生是去镀金。
其实,镀金不可怕,就怕不是在原有基础上选择性的提升。如果满足刚才的三个条件再学以致用,才是重要的。
钱晨(前锤子科技CTO,洪泰智造工厂现首席技术官):
当初把孩子送出去,是希望他们能得到开阔的视野,还有宽阔的胸怀与正确的思维方式。
年轻人从小到大成长,成长中,最重要是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角度导致不同结论。我们要注重在现代社会的逻辑性、科学性、数据化操作,留学生要把握这种思维方式。重点是学会看世界的方法,站在不同人的视角,然后把盘子拼起来。
学会观察问题的科学的方法,再对照国内问题,拼凑起来,不是排他性看问题,非黑即白,不是尖锐的思考或者讨论,而是有更多的大策略、大局观。
留学生在当代要扮演什么角色?
戴旭(国防大学教授):
在中国军事在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中国留学生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非常赞同“留学生出去心中要有家国情怀”这句话。
我们从核武器到氢弹爆炸成功,两年时间。正因为担当家国使命,新中国建立时,钱学森等一代科学家回国,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两弹一氢。没有那代人的家国情怀,没有那代人奋斗,两弹一氢不能成功,而那之后,可以说新中国站了起来。
我们去到海外,不光学习科技知识,同时,要记住各位身上担当的家国使命,你们身上肩负着强国的使命。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如今的留学是一种互补,也是相互文化传播、增进理解的过程,理解到前提是了解,作为留学生,你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等,都传达了中国人的形象。留学生长期在外的学习生活中,一定程度上也肩负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进而理解中国的作用。
毕业季,留下还是回国?
杜少中(北京环保局前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
每年56万出国留学的学子,这个数字对环保产业的人才缺口来说,远远不够。
环保事业蓬勃发展,中国在新能源开发、利用,发展环保产业的各个方面,怎么把绿水青山当作金山银山发展,都需要大量人才。
年轻人不能好高骛远,一定要适合自己,别想着惊天动地,我们几十年在环保系统工作,甚至耕耘一辈子,我国的环保事业也才刚起步。
学习方式多元化,就业方式也多元化,在国外占有的资源、平台不一样,尊重大家的选择。还是希望有各个国家学生带回来的先进经验跟国内的人才进行交流。
作为环保工作者,鼓励他们在这个领域创业,也欢迎他们能加入北京环保团队。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整个用人体系对海外留学逐渐了解,海归变海带,这种现象也挡不住。
如今中国市场对人才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甚至比国际更大。大家一定要有真才实学。
如果大家留学,最终是为了发挥更大作用,那么回来的形式就不用一刀切。
拿环境科学领域来说,在海外工作一段时间再回国就业,或许能发挥更大作用。因为如果是学生身份,你参与学术研究,接触的领域,就是学生与老师;而工作之后,你的独立工作能力在海外可以得到锻炼,也熟悉国内国际之间良好互动的工作模式。思维模式、交往伙伴的层次都不一样,你接触的工作圈、直接的工作伙伴,就是一辈子的关系。
我们分析过九十年代以来用不同形式回来的留学生,比如,在某个国家实验室已经拿到博士学位或博士后,或在国外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他把自己那边的学习模式、工作模式都带回来,对我们去吸取这些先进成分有帮助。
樊元生(中国环境产业协会会长):
不只是环保系统,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的各个行业方方面面都需要人才。
我们需要技术型、管理型,懂金融、工程、化学、物理、生物等领域的人才,很多做环保的企业也需要吸收人才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好产品,提高自身竞争力。
在国外有合适的工作岗位能学习锻炼,甚至在国外作出一定成就,他们再回国发展,已经成为榜样;或者直接回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边学边练,都会有用武之地。
不管怎样,只要有报效祖国之心,就是很好的。
冯军(爱国者集团董事长):
如今是我国创业的好时代。
我是创业25年,老创业者。创业秘诀老祖先留下来,就是开元、节流。
互联网时代创业,首先解决诚信问题。而实名制给诚信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中国企业走全世界,施展的空间更大。
对创业者来讲,搭车,这里商机也挺多:现在来讲有很多企业都在提供创业平台,对于创业者来讲,一开始先加入平台,在那个平台上来讲,先开源节流,争取零成本。你没有成本,你创业就没有风险,这样发展起来积累经验,找到机会时候,你拥有专利或者韧劲,把某一个痛点解决了。这就是你的机会。
王广发(北京法政集团董事长):
世界将要变成地球村,中国的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产业结构调整也在发展、变化。我们缺少国际人才,更缺少科研学术人才,引领发展自己的国际力量。
对归国留学生来说,挑战,是人才济济,机遇,是创业环境宽松。
不管学生在哪里,应该看见:中国国内的发展环境比其他国家潜力大,他们有新技术、新思维,他们的思想思维具备创业的基本条件,也有资本条件,跟百年前的求学不一样。
现在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就业发展、创业的几率都很高。
孙坚(如家酒店集团董事长):
有留学生去外国酒店做品牌、做投资,其实中国酒店也机会多行业大,可有些学生不知如何接轨中国环境。
建议:
1、专业性:既然选择酒店行业,也是个产业,读好书,学会行业最重要的东西。这是核心之核心。
2、时尚性:开放自己。不要封闭,对未来、社会与人感兴趣,不要把如今的酒店行业就当作你既定的命运,读完书回来,结合行业的专业性,结合不断实践的结果,让自己具备时尚型,具备捕捉未来的趋势的能力。
3、科技性。未来一定是网络、移动互联网、AR、VR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的时代,在未来生活空间,科技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创新的实际应用,改变了行业,也就改变了自己。
我们过去只注重专业,可未来的酒店行业高层,首先是个生活人,起码知道生活的质量,能让水泥大理石建筑的酒店更有活力。
对留学生赠言
孙坚(如家酒店集团董事长):
你们处在非常好的时代,祖国经济发展,教育环境良好,但幸运是今天,明天要继续幸运,需要你们努力。
戴旭(国防大学教授):
我们中国人不管走到哪个地方,不管向谁学习,自信和自尊都不能忘。
很多方面,只是需要时间,我们正在追赶当中。
贺克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
除了专业知识,归国留学生,要对国内的国情的结合,要有充分的了解。否则你可能找到了位置,你的适应时间周期太长,发展的速度就会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