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 学校概况
2017-06-07 10:58:00 来源:腾讯教育

北京物资学院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公办普通高等院校。1980年独立建校,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

北京物资学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北路东段,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域,地处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源头,文化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宜人,是北京市授予的“美丽校园”、“文明校园”和“花园式单位”。校园占地近600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齐全。学校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物流系统与技术实验室、智能物流系统实验室,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现代物流研究基地,北京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市高校物流工程中心,北京市协同创新中心——智能物流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是学习和科研的良好场所。

1993年,学校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期货专业;1994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物流管理专业;2010年,开办国内高校第一个采购管理专业。目前,学校设有经济学院、物流学院、信息学院、商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国际学院7个学院,另设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部、体育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学校现有2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金融学(期货与证券)、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流设备工程)、采购管理、质量管理工程(商品质量检验与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会计学(注册会计师)、会计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关系、法学(流通法)、商务英语(精品课)。

学校198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应用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下设20个二级学科/专业;2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类别(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2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

学校目前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近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600余人。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几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流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尤其在物流、证券期货等行业中,毕业生享有较高社会声誉。

学校现有教职工664人,其中专任教师438人,教授62人,副教授17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7.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为83.1%。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长城学者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北京市骨干教师和骨干人才51人,北京市青年英才和青年拔尖人才21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8人,北京市科技新星3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9人,北京市高创名师2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3人,北京市优秀教师16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北京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3人,北京市优秀辅导员12人。

学校始终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近年来,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高等学校校外人才培养基地5个,北京市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2个;北京市精品课程4门,北京市精品教材8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6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市级本科优秀教学团队6个;本科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立项1523项;2008年5月,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被教育部评为“优秀”。2012年学校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学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年来,逐渐形成了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丰富多彩、健康向上,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底蕴的校园文化。近年来,学生在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竞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西班牙哈巴涅拉国际合唱比赛等大赛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围绕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和国家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不断加大科研力度,在流通现代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学校建有流通经济研究所、农业与食品物流研究所、区域经济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物流统计研究所、电子商务研究所、期货研究所、中国盐业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近三年来,学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课题97项;出版专著、译著、教材214部;发表学术论文2221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200篇;获国家授权专利185项。

学校积极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以产业研究院为平台,整合校内科研力量,形成对外合作窗口。建立市级大学科技园和中关村智慧物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条件。成立京东电子商务学院,促进教学科研与流通产业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推进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全国商务系统、期货行业系统以及地方政府在内的“五大合作”。与南通市、洛阳市、十堰市、厦门市、青岛市、赤峰市、拉萨市、三门峡市、山东省科技厅等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成立南方物流研究院、现代物流产业(华东)研究院、京津冀物流一体化研究中心、西藏现代物流研究中心,逐步形成服务地方的合作模式。

发展与国内外院校,尤其是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关系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物资学院已经与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42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在科研课题、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教师互访、师资培训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以及教学和科研的发展,扩大了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古韵今风相辉映,文脉相承育新人。如今,北京物资学院秉承“厚德博学、笃行日新”的校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正努力建设首都乃至全国的高素质物流人才培养中心、物流理论研究中心、物流政策与决策咨询中心和物流技术创新中心,朝着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学校始终坚持并不断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扎实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教学综合改革,不断凝练特色,开拓创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人才培养

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思想,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需要和学生终身发展需求,适时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并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同时,为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和适应力,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途径,形成了校企联合培养、订单式培养、中外联合培养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奖10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实战型物流人才培养实验区”被评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示范项目。

专业建设

学校按照“调整、优化、提升”的思路不断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引导专业内涵式发展,通过发展传统优势专业、建设特色专业、适度增设新专业等措施,进一步突出学校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截至2016年,建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校级特色专业7个。这些专业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其他相关专业逐渐形成了经济学类、物流相关专业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商管理类等特色专业群。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学校适时调整了部分本科专业方向。2009年,学校获批增设了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采购管理本科专业;2010年,获批增设了信息工程专业;2012年,获批增设了物联网工程和劳动关系两个本科专业;2013年,获批增设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2017年,获批增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为学校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增添了动力。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学校于2015年对所有专业进行了全面评估,并完成了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课程建设

学校按照“全面建设、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保证质量”的建设原则,在保证开设课程全部达标的前提下,重视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注重紧密跟踪学科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不断深化课程综合改革。学校投入专项资金分六期完成了300余门课程的全校性综合改革,实现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程的重点覆盖,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改革体系已基本形成。截至2016年,学校共建成4门市级精品课程,18门校级精品课程,68门校级重点课程和4个重点课程群。同时,学校着力推动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分批次遴选校内特色课程开展慕课(Moocs)课程建设,形成开放课程的建设和应用机制,推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同时,学校积极推广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共享建设,建成“北京物资学院数字化学习中心”和通识课网络资源平台,引进校外网络课程资源,目前共有255门校外课程资源和10门网络通识课程,为同学们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学校还非常重视多媒体课件及微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教材建设

学校坚持选用优秀教材,并鼓励和资助特色教材的编写和建设工作。截至2016年,学校共有6部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3部教材被列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8部教材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的交流。截至2016年,拥有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6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3个,有9名教授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名教授被评为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学校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课堂教学质量实施学校和学院两级的实时、动态监控与管理,积极推荐教学工作中的老中青相结合。对教学水平有待提高的教师,通过督导专家“传、帮、带”活动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老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活动和“本科教学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营造青年教师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近几年来,学校共有7名优秀青年教师在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奖,学校也连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工委颁发的优秀组织奖。

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立项工作,支持和鼓励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及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十二五”期间,学校获评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共承担北京市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10项。学校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教学研究为引领,促进教学基本建设和全面改革,重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题体系、教育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等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和探索性实践,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的原则,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营造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良好环境,使学校人才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校园文化

学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通过多渠道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层次和品味,促进学生全面成才。

学校以“百家讲坛”为龙头,形成讲座体系,如物流沙龙、人力资源论坛、证券期货论坛等。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王梓坤,北京京剧院院长吴江,著名作家梁晓声,著名表演艺术家六小龄童,著名主持人水均益,韩国第一任驻华大使权丙铉,新东方学校创始人俞敏洪等数十位名家走进学校,演讲范围涵盖科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领域,广大学生从中领略名人风采,品味人生。

各类学术竞赛和科技讲座引导大学生培养其学术品格和实践水平。如“宿舍文化展示”、“网页制作大赛”、“书画作品大赛”、“摄影大赛”、“赛恩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科技论文大赛等。2016年,学校在首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得北京市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

学校注重社会实践体系建设,形成了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勤工助学为主要载体,贯穿全年的第二课堂活动。各类型的实践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科技创新、就业见习等平台。2016年暑期,学校组织全校38支团队,赴全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其中10支队伍获得“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15份作品被评为“首都高校社会实践优秀成果”。

学校开展了多种体育活动。如新生运动会、全校运动会、“卧虎杯”男子足球赛、“阳光杯”女子足球赛、“腾龙杯”男子篮球赛、“飞凤杯”女子篮球赛等。学生们在体育魅力的感召下健康成长。

近年来学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现有各类学生社团73个。学校扶持社会实践型社团,鼓励文化艺术类社团,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倡导社会公益型社团,以专业学术类社团为依托,开展“为你开讲”系列活动。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活跃了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课外生活。

从1998年的青年志愿者协会到2011年的志愿者联合会,学校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北京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学校共计1200余名学生保驾护航。2009年,学校1600余名师生参与国庆庆典活动。2013年学校开始实施“志愿北京”平台载体,志联每年承接固定项目、大型赛会等志愿活动百余个,各级志愿组织的服务基地数量不断扩大。目前学校共有志愿服务基地17个,注册志愿者13000余人。

“万全扶贫阳光工程”活动针对北京周边贫困县,由数届师生传承近十四年。发起人杨洪璋在十四年间共带领2000多名师生150次到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万全县开展帮困助学活动。2014年9月,学校启动运行“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并以实践基地为平台,每年开展一系列“学习杨洪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

2014年12月,校团委出品的大型多幕原创话剧《杨洪璋》上演。2015年,学校戏剧团经过精心修改与编排,全年共演出4场《杨洪璋》,其中面向全市老干部工作系统演出一场,面向志愿者系统在清华大学公演一场,为学校“杨洪璋德育实践基地”品牌赢得社会美誉。同时,一系列志愿活动让物院学子学会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学校经常举办文化艺术活动,以“走进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提高素养”为主题,每年度举办多场“高雅艺术进校园”、“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如新年音乐会、十佳歌手大赛、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和舞蹈大赛等。近几年邀请了盛中国、赖田裕子等艺术家举办专场演出。邀请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央交响乐团、青年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美国华盛顿市布拉道克湖青年交响管乐团、美国摩根州立大学合唱团、美国田纳西州单簧管乐团、西班牙圣地亚哥大学合唱团等艺术团体来学校举办文化艺术活动。

2012年底,学校艺术团正式获得“北京大学生艺术团”的承办资格,在各类高水平艺术大赛中屡获大奖。2013年,合唱团参加西班牙第59届哈巴涅拉国际合唱比赛,与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10个国家的16支高水平合唱团同台竞技,一举荣获复调亚军及最佳作品演唱奖两项大奖。自1996年,近10支我国顶级高校学生合唱团等参加该赛事以来,北京物资学院学生合唱团是唯一同时获得两项团体大奖的合唱团队。在第四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我校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团和戏剧团在器乐、声乐、舞蹈和戏剧四个大项中报送的6个作品全部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管乐团和合唱团分别获得一等奖,参赛曲目《东泉》获得了优秀创作奖。

2011年5月,应团中央的邀请,学校大学生舞蹈团奔赴俄罗斯参加“大学生艺术之春”开幕式活动。2015年,管乐团代表“北京大学生艺术团”赴澳大利亚参加悉尼春节花灯大巡游活动,并赴墨尔本等地参加当地春节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学校3名教师带领30余名学生赴韩国平泽大学进行演出和艺术交流,参加“中韩和谐音乐会”系列活动。

学校艺术团建团9年以来,举办了12场各类专场大型音乐会。其中,2012年底,在北京音乐厅举办2013新年音乐会;2013年底,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举办合唱音乐会;2014年,代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在中山音乐堂举办“青春梦 中国梦”北京大学生新年音乐会;2014年6月,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专场音乐会;2016年,代表北京市大学生艺术团在北京音乐厅承办“青春乐章--2017年北京大学生新年音乐会”。

学校重视高雅艺术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仅2016年一年,学校艺术团在校内进行高雅艺术演出6场,观众达到7200余人次;邀请专业院团进校园进行高雅艺术演出3场,观众达到3600余人次;邀请艺术名家进校园讲座2场,观众达到1000余人次;组织师生1000余人次到校外剧场欣赏高雅艺术演出。管乐团与合唱团分别获得2016北京大学生音乐节金奖。

就业与职业指导

近年来,学校的生源质量逐年提高,2016年毕业生就业率为98%,高于北京地区高校平均就业率。毕业生以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素养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与认可。

学校构建了完整的大学生发展辅导体系和就业指导体系。从入学到毕业,学生会系统接受发展辅导、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等引导与教育,有助于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制定职业规划,增强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全心服务学生发展,拓展就业市场,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建有面试室、咨询室、洽谈室、用人单位宣讲厅、就业信息网等专门设施,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学校每年举办各类校园宣讲活动百余场。

就业指导中心面对全校学生提供全程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搭建了“课堂+基地+活动+网络”的多维就业指导平台;提供“一对一”个性化职业咨询;举办“职业生涯大赛”、“创业之星企业经营模拟大赛”、“模拟招聘”、“职业能力提升特训营”等活动;组织“面向职场”系列讲座、“校友讲坛”、“生涯人物访谈”等活动,满足00后大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职场竞争力。

在学校“立地顶天”发展战略指引下,学校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为代表的行业协会、全国商务系统、期货行业系统以及地方政府的“五大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合作中开展“一来二去”的合作模式,请企业家到学校来讲学,送学校教师及学生到企业挂职、实习、采写企业案例,为学生实践、实习机会的创造和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同时,学校深入推进创业引领计划,初步形成了以校园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服务为特色的创新创业实践氛围。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