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购是投资退出的重要通道,并购活跃的话,会直接带来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的活跃。整个A股的并购规模从2012-2015年有一波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1200亿左右,到2015年的近9000亿;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趋严,股市大幅波动,已经开始出现明显拐点,骤然变冷。16年一共设立了超过250亿并购基金,37家上市公司设立了并购基金,跟教育行业相关的也很多,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教育行业投资并购的繁荣。
教育行业投资并购背后的顶层架构和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威创集团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李亦争在《2017ICE国际学校投融资大会》上的演讲深度剖析了这个问题。以下是李亦争演讲的全部内容。
大家好!今天我讲三个部分,顶层架构决定教育行业大势,底层逻辑决定教育公司发展,以及威创在这个框架下的战略选择。
教育行业顶层架构
近年来火热的教育行业投资并购大势,背后的顶层架构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点。
首先是经济结构转型,在中国快速的经济结构转型情况下,很多传统产业资金需要寻找新的方向,这个时候教育行业以众多的优势,比如空间够大, 现金流很好,发展相对稳健等等,吸引很多来自传统行业的资金。例如A股几乎所有的教育概念股都是跨界进入。这代表了一个大趋势。
第二是消费升级,这两年趋势非常明显,教育行业是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行业。
第三是政策推动,《民促法》今年9月1号正式实施,开启了民办教育正规化,阳光化,市场化发展的大幕。
第四就是产业升级。幼教,包括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态,其实都处在产业早期。以上这些原因推动整个教育行业这两年投资并购的热潮。
我们来概览下这两年A股并购的趋势变化。
为什么单独把并购拿出来讲?并购是投资退出的重要通道,并购活跃的话,会直接带来财务投资和产业投资的活跃。整个A股的并购规模从2012-2015年有一波快速增长,由2012年的1200亿左右,到2015年的近9000亿;2016年以来,随着监管趋严,股市大幅波动,已经开始出现明显拐点,骤然变冷。2016年并购金额比2015年下滑了非常多,家数方面下滑了54.7%,规模上下滑了70%,2017年下降得更加厉害。
需要注意的是,协议收购(现金并购)的方式其实慢慢已经占据到一定的比例了。比如2016年65起协议收购,占比34%。
2016年值得关注的是上市公司并购频率增加。原来并购可能是少部分行业参与,现在发起并购的公司比较多,已经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A股现象,不像原来并购是少数公司的做法。据不完全统计,在一些交易比较活跃的板块,例如创业板,剔除掉特别异常的因素,40%的利润已经来自于并购,并购已经成为A股利润很大的构成部分。
2016年一共设立了超过250亿并购基金,37家上市公司设立了并购基金,跟教育行业相关的也很多,正是这些因素推动了教育行业投资并购的繁荣。但是2017年以来,并购重组的力量急剧衰减,这个拐点是非常大的,衰减的速度非常快。
并购的急剧衰减也直接影响了一级市场的投资。2016-2017教育行业一级市场融资随着二级市场变化同样急剧衰减和骤冷。2007到2015,一级市场融资数量是急剧攀升的,2016年下降得很快。由2015年的358起融资项目下降到2016年的175起,细分行业方面,幼教行业融资数量占比挤入教育行业前三,处于相对热门。
另外一点值得关注的现象,教育服务行业并购规模相比仍然很小。在气势磅礴的A股并购大潮里面,教育行业并不占主流,与大文化传媒行业对比,教育行业2016年并购金额大概在100多亿,电影和娱乐行业有1600多亿的并购金额。如果把教育归到大文化传媒行业来看的话,其实占比很小,也就是说不论短期的起伏波动的话,未来并购重组可能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全球教育二级市场的概况
目前,中国教育股上市地主要有美股、港股和A股。自从全通教育掀起A股教育股热潮以来,A股教育概念股几经起伏,目前,A股教育概念股已经足够冷静。按照2017年利润计算,大部分教育概念股现在都是30倍左右的样子,大都已经回归到合理的估值水平,不仅仅是幼教,包括教育信息化、K12,高等教育,大部分都已经回归到合理偏低的估值水平。
美股教育概念股不一样,龙头教育公司市盈率较高,如果这个公司真是龙头的话,跟一般公司的差距容易拉得开,而A股一直以来的情况是劣币驱除良币,以板块性行情为主,龙头公司与非龙头公司差距并不大。真正的成熟市场不是板块性行情为主,而应该是龙头公司走出独立行情。以美股为例,新东方和好未来的市盈率(TTM)分别是44倍和84倍。我也呼吁一下,未来A股希望优质公司突出价值,走出独立行情,不是一跌的时候全部跟着跌,这是市场不成熟的表现。板块分化、龙头估值走强才是市场成熟的表现。
底层逻辑决定公司发展
什么是教育的底层逻辑?包括公司属性、服务内核、兼具消费品与投资品特性、金融特征、地产基础、科技驱动等六个方面;
首先,教育企业是一个公司,虽然有的是民办非营利性法人,但是还是有运营管理公司另一面。教育公司大部分股权的分散程度还不够。真正成熟的行业,例如互联网行业,实际控制人持股比例已经非常低。但是教育行业百分之百占多数。过于集中的股权结构不利于改善公司治理,不利于公司发展壮大。再就是适当运用债务杠杆获得杠杆收益。对比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负债率,由于现金流良好等特点,教育行业普遍对杠杆运用程度很低。学财务的人都知道,如果你的投资回报率15-20%以上(教育行业在15%-20%以上较为正常),只要保证财务安全的情况下,适当的负债是正常的经营行为。
再就是具有服务性,教育的服务属性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毕竟教育是服务于孩子、服务于家长的。学前教育行业的服务属性更重,在做好教育的同时,提供高水平的教育服务,也是一个教育企业应该做的。例如学前教育行业在招生服务体系、保育服务体系、家园共育体系、儿童成长测评、反馈的服务体系等等方面的建设。很长一段时间内,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是教育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第三是兼具消费品和投资品属性,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最长远的投资是对人的投资。学区房为何能够价格高高在上,核心也是在于其具备的教育属性。教育的投资属性导致优质教育的溢价非常突出,也就是说真正优质的教育应该是拥有极高的定价权的。这一点在全球范围内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案例,顶级名校永远没有人去担心价格的,而且社会捐赠的金额都已非常大,通过社会捐赠也能保障一定的公平性。但是很遗憾的是真正能达到顶尖的优质民办教育还是较少。我认为中国的民办教育企业应该认准方向,全力以赴向高峰攀登。
第四是教育的金融属性。稳定和持续的现金流是教育金融属性的特征。稳定持续的现金流就是金融的特性,固定收益不就是这个概念吗?所以目前我们也看到基于教育的金融特性,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资教育。通过股权的方式、债券的方式,通过金融杠杆的充分运用,通过发行一些资产证券化的产品,通过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黏住客户,为家长、孩子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工具和金融服务的产品,这些都是金融+教育的结合。以教育为基础形成金融的特色化,以金融为工具推动教育产业证券化。
第五是教育的地产属性。这一点国际学校、高等教育等体现得非常明显。教育产业有现实的场地需求、很强的线下体验属性,加上教育是地产最具附加值的相关配套,二者具有很强的关联。办一个国际学校盈利的周期可能要五年以上甚至更长,从投入到最后开始,5-10年的周期,这么长的周期必须有足够长时间的稳定的场地保障。近年来,地产企业通过自营、合作等方式频繁布局教育领域,如碧桂园、万科、万通、阳光城、苏宁环球等。主要形成五大模式,包括名盘+名校的学区房模式、全阶段教育模式、360°全系统教育社区模式、万科塾模式以及教育产业园模式。地产+教育优先解决的痛点还是在教育端,谁能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能掌握主动权。实践中,很多地产企业曾介入教育产业,但由于运营能力弱、产业理解深度不够等原因,效果差强人意。这恰恰是教育产业企业的机会。因此,教育产业企业有自身的差异化价值。教育产业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产业资源、经验等方面的优势,与地产企业形成深度合作。
最后是科技驱动,在影响教育行业的众多因素中,为什么单提科技呢?因为在科技影响和颠覆大量行业的今天。教育行业可能是比较滞后于科技发展的,厚积而薄发,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和颠覆正在日渐显现。科技催生教育行业的多种模式,像在线教育、新型的学校、AR、IT线上化等等。
威创的战略选择
威创集团致力于为幼儿园提供服务,威创会重视运营、产品、机制等底层逻辑,打造出核心竞争力。我们看到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公司,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ROE也能够同步增长,也就是说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运营能力反而是加强,不是在弱化。威创集团希望在学前教育行业率先能够成长为具备强大核心竞争力和内生成长能力的公司。
威创集团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拥有很强的科技背景和基因,我们的使命和愿景是响应教育行业的科技驱动浪潮,引领智慧幼教的发展。目前已经做了很多的前期筹备工作,具体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和幼教的结合,大数据跟幼教的结合,物联网跟幼教的结合,信息化与幼教的结合等等,我们希望未来在这个领域真正做出对教育行业的整体贡献。
时间有限,就跟大家分享这么多,欢迎多多交流,感谢大家对威创集团的支持。谢谢大家。(威创集团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李亦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