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2017-05-31 22:42:00 来源:腾讯教育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安装帽绳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唱侗歌男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唱侗歌女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晨读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发放农具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访谈小朋友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割草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行进中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合影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回程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农活场地合影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农活场景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农活体验场地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收拾餐具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午餐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洗碗

2015明德学子黔东南暑期乡村夏令营活动纪实(上)

游戏

从深圳,到广州;从桂林,到从江;从黎平,到铜关:长途跋涉一千余里后,我校准初三师生一行六十余人顺利抵达贵州省黎平县铜关镇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开始为期七日的“开荒黔野,别有侗天”——明德学校2015暑期乡村实践夏令营活动。

途中,或乘高铁、或坐动车、或搭小巴,车辆在变,明德师生对侗乡的美好憧憬不曾因路途、因交通而变,明德师生的欢声笑语久久的回荡在粤桂黔道中。

正是久居之地——深圳喧阗的时分,此时的侗乡,我们不闻人声,但觉田间虫声唧唧,小溪流水淙淙。身在夜幕四合的侗乡,极目而视,星斗漫天。深深做一呼吸,空气中水草的清香扑面而来,沁人心脾。8小时舟车劳顿,疲乏因黔东南世外桃源般的清幽一挥而散。美丽的侗乡在8月1日晚9:30以其独有的风姿向慕名远道而来的深圳客人送上一声“Huans yenc nyac map xaih Gaem! Nyac lail”(侗语:欢迎您到侗寨来!)。

8月2日早上6:30,清晨的侗乡弥漫着一层薄雾,朝不远处望去,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资助建造的木制亭台楼榭廊宇,廊腰缦回,与黔东南青山绿水相得益彰,宛若人间仙境。推开木门,走出木屋,轻揉惺忪睡眼的孩子们,饱吸一口大山深处的清气,享受大山深处来自大自然的馈赠。“美呆了,美呆了”,铜关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的院子里满是来自明德的孩子们欣喜的欢呼雀跃声。馆前禾苗离离,馆后溪水潺潺,溪旁水车咕咕作响,如一台年久的座钟,悠悠然转动着人世的轮回。环馆步行,临景而思,昨夜群山环抱、竹楼隐隐、水草清香、流水淙淙,今晨隐约在仙境中的亭台楼榭廊宇,一切侗乡的美景尽收眼底。古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佳句一时涌上心头。

移步馆中餐厅,木质桌椅整齐摆放。在后厨,三、两侗族老乡有条不紊的准备着早餐,炊烟袅袅,炉火正旺。小寨米线、鸡肉稀饭、萝卜泡菜,虽是家常便饭,却勾起了我们藏在腹中久久不动的馋虫,舌尖的味蕾被侗乡的农家饭菜触动了。侗乡自制的“海碗”,孩子们不觉其大。许是柴火烧就较之电气烧就更多的保留了食物的本真味道,许是不曾有过入乡随俗,就地而食的经历,许是不曾享用过如此正宗的米线,孩子们如风卷残云般将“海碗”中的米线“连干带稀”一扫而光。许多孩子在家里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然而在这里,孩子们争相洗碗、抹桌、清理垃圾。在后厨,孩子们甚至虚心向负责三餐的叔叔阿姨们讨教本地米线的做法。

竹棕斗笠,竹篓,铁锄头,以往在书本上看到的图片如今真实的摆放在眼前,孩子们见识到了真正的农具。顶在头上的斗笠,挎在腰间的竹篓,握在手中的锄头,三件利器在身,孩子们的农夫味道顿时出来了。身为农夫,自然不能远离土地,纵然农田距离驻地路途遥远。十多里的山路,初行时,孩子们雄赳赳、气昂昂,大步行走在羊肠小路上。蜿蜒的山路,倘若夜行,手擎火把的队伍形成的大“之”字,必然可观。由于山势陡峭,步行二三里后,从未走过山路的孩子们便渐渐放慢了脚步,大口喘着粗气,挥汗如雨。

挑战与机遇并存。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转过一个垭口,山脚下的一眼泉水,孩子们驻足饮水。甘甜的山泉,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山泉水清冽,山里人淳朴。泉水旁,一个易拉罐倒挂在树桩上。孩子们看出来了,易拉罐可以任路人随便取用。在有水源的地方,备有最简易的饮水工具,这是大山深处实实在在的便民设备。彭荆峰的《驿路梨花》怕是赞美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吧!?就在孩子们歇脚、观察的当儿,两位农妇一前一后走到山泉旁,从树桩上取下易拉罐,从泉眼中舀起山泉,一饮而尽,毫无迟疑。古寨民风之淳朴,可见一斑。

贵州素来山美水美人更美。十多里的山路,沿途所望,蓝天、白云、高山、深谷、溪水、绿树、梯田、村寨,构成了一幅立体画卷,江山如此多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秀美的自然风光开阔了孩子们的胸襟,古老的村寨让孩子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厚重。“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没有电子设备,没有纸笔,走过页岩台阶,走过盘山公路,走过农家田埂,走过羊肠小路的孩子们,记住了农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辛。分片劳作的场景,在城市不曾有过;手握锄头,面朝大地的经历许是人生首次;跟随侗族老乡学习辨认“五谷”的机会在孩子们心中是何等珍贵。锄去杂草,一垅垅茶树地在孩子们艰辛劳作后干净了许多。汗流浃背的孩子们望着沉甸甸的劳动果实,想必内心喜悦万分。锄在当午,汗滴下土。亲受饷田,食的自如。

在田埂上就地而食,乐得在田野中自由自在,喜得劳作后饥肠辘辘。直到午后二时,饷田妇姑姗姗来迟:肉末炖豆角、炒茄子、糯米饭、煮鸡蛋,一如早餐时的“风卷残云”,孩子们或蹲田间地头、或倚凉亭木柱、或立河滩草地,古语有云“饿了吃糠甜如蜜”,孩子们食相怎一个“酣畅淋漓”了得。管什么有无荤腥,管什么卫生消毒,管什么席位牌场。

学习侗歌是本次夏令营的重头戏,侗歌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弥足珍贵。教唱由当地两位侗歌传人担当。晚饭后,男女分场学习。场地在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内的女孩子们由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传唱,老奶奶端坐馆中,微闭双目,低声浅吟,自我陶醉于口耳相传几十载的美妙侗歌声中。女孩子们教眼前的老妇人感动了。老妇人对本族歌曲的虔诚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尽管女孩子们听不懂侗族语言,经馆内人员的翻译后,侗歌中劝人向善、珍视世间真情、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追求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学习者。女孩子们潜心学习着,老奶奶热情传授。终于,今夜的侗乡改变了模样。唯有唧唧虫声、淙淙流水的侗乡,夜空飘荡着一曲悠扬美妙的侗歌,这歌声飘出了黔东南,朝远方孩子们的故乡飘去,在那里的人们,你听到了吗?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