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这3位曾经经历所谓“失败”的受访者,我们发现在他们眼中,这些“失败”的经验是如此珍贵,如果说今天的他们令自己满意的话,那么当年的“失败”正是塑造这满意的基础。没有当年那些试错的过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所谓正确。
最近心理学有一种新的疗法叫做ACT——接受和承诺疗法,受到很多人的热捧。它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再如传统方法一样教我们如何追寻幸福,而是教我们如何打破不幸福当下的挣扎、痛苦和迷茫。这对于正处在快速变化时期的职场人无疑是一种新的强心剂。
正如它的创始人海斯所说,不幸福是一种常态,对这样一种不幸福状态的接受和追求幸福的承诺,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这种看似和励志派刚好相反的论调,却恰恰回答了励志分子们难以回答的问题,那就是“有目标、有努力未必一定有结果,有乐观、有准备也未必能够一切如愿”。
让我们从ACT的眼光再来看看薛维和晓文的做法。他们的命运转化似乎都来自“转向”,当他们接受了最初的努力模式无效之后,薛维选择了暂时逃避,却没想到绝处逢生;晓文则停下来认真思考,最后发现自己所求并非当下努力的结果,所以开始了“新生”。
因此,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到那种对于自己理想不放弃的追求。这也是ACT所说的承诺的部分,愿意去发现自己真正需求的方向,并且对它给予努力和行动的承诺。
在你屡次失败的时候,可以尝试
接受你的挫败感。
和自己待一会儿,问问自己的需要。
给自己暂时不再去做的空间。
再次给自己一点鼓励。
行动起来。
张磊和他们不同,他看似一帆风顺,但顺利的背后蕴藏了自我认知过高的危机,导致失去好工作,但接下来看似低谷的过程却孕育出了后面成熟而踏实的张磊。
所以,正如台湾著名生涯咨商专家黄素菲说:“看似幽暗的负面经历,却留下强韧的生命力,运用谷底经验挖深生命的河床,可以容纳更充沛的水流。”张磊正是在这高高低低的变奏曲里实现了自己的职业成熟。失败也许是事物存在的一种规律,人生本来就是在成败之间流淌的河。
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可以尝试
提醒自己正在生命曲线的高处,要小心平和。
不固守所谓“成功”,大胆前进,不怕试错。
把生命看长,不断自问一生所求。
在所求处勇往直前。
所以,作为职场拼搏中的你大可不必为某一刻的失败所困。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知道是自己为什么而坚持。比如晓文,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事情,从而真正发挥自己的才能;张磊要为自己的家庭幸福而努力。这都是一种比较长远的方向。所以ACT强调:比目标更重要的是方向。我们评价一个人一生的所谓成功,不是在某个点上,而是要看这个人的一生是否一直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努力前行。尼采说过,“只有那些问为什么而活的人才能忍受任何事情”,只有那些具有坚定方向的人,才能克服所有阻力和障碍。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方向,请问自己如下的几个问题:
对于你来说,最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最希望因为你的工作给这世界带来什么?
你希望你的职业给你的生命带来什么不同?给你的身边人带来什么不同?
这一生,你最希望和哪些人做连接,做怎样的连接,这些连接对你的意义是什么?
当然问题还有很多,重要的是你能否藉由这些问题摸索到自己生命深处的渴望。如果你找到了,你就获得了一路面对不确定性的力量。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