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杨振宁博士在人民网的采访中谈到中小学生出国留学(课程)现状,直言国人普遍认为的“美国中小学教育好”是个错误的观念。
出国早晚 考虑因素多
低龄留学生的出国决定绝大多数都是由父母做出的。那么,父母又是基于怎样的考量才做出这个决定呢?潘敏带着孩子在澳大利亚定居,她的孩子在悉尼读小学。她说:“悉尼的学习氛围比国内轻松,学校上课形式灵活多样。学校更注意孩子融入学校的过程和学习习惯的建立,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父母让孩子早留学是为了让他们有更好地发展。陈言(化名)小学六年级时就去英国留学了。当时她对留学没有什么概念,所以当父母询问她对于出国留学的意见时,她犹豫不决。最后父母帮她拍板做决定:出国留学。
潘敏说:“让孩子出国留学的目的决定孩子出国留学的年龄。如果打算让孩子长期定居在国外,那么早一点送出国,孩子学习的外语(课程)更地道,也更容易融入当地的环境。但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获得留学经历,多一些人生体验,那么大学毕业后出国比较适合。因为大学毕业后,人的价值观基本形成,也更知道自己要什么。”
情绪变化 因人而异
即使有的小留学生出国前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但要达到能够和当地人流利交流的水平也大约需要两年多的时间。要熟悉当地环境、融入身边的朋友圈子也需要时间。而在融入之前,小留学生们或多或少地会产生一些压抑的情绪。
陈言在融入当地环境的过程中度过了一段压抑的时光。她虽然出国前在英语(精品课)教育机构上过课,但她性格腼腆,比较敏感。去英国读书后,由于无法和当地的同学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经常被同学笑话,她变得更加孤僻少言。年少的她在完全陌生的环境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又不懂得和父母沟通,只能用和父母闹别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抵抗情绪。日积月累,她的情绪变得极度压抑,开始伤害自己,用自残的行为来发泄。
杨洲迪在温哥华上了几个月小学后,回国续读四年级;直至七年级结束,才回到温哥华。图为杨洲迪在温哥华留下的纪念照。图片来源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杨洲迪10岁随着母亲移民去了加拿大。初到加拿大,他同样遭遇了语言沟通困难、环境陌生、没有朋友的境遇。但他心理状态调整得比较好。一来因为有妈妈在身边,二来他的性格比较外向。他主动寻找那些同样把英语做为第二语言的同学聊天。因为大家来自世界各地,沟通全凭磕磕绊绊的英语和肢体语言,英语水平半斤八两,因而也不会嘲笑彼此。
是得是失 难以一概而论
陈言并没有一直陷在“情绪泥沼”中。通过和父母的沟通,她尝试走出自己的世界,去认识、接受不一样的世界。随着乐观性格的回归和语言的进步,她渐渐适应了在国外的生活,不再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再伤害自己的身体。由于年少时就在国外学习生活,陈言的思维方式比较西化,但她也憧憬过在国内上中学的生活。她说,如果在国内上学,喜欢看书的自己应该会选择文科。但出国留学无法拥有这种文理分科的体验,也算是一个遗憾。
杨洲迪认为,出国留学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未知数,很难简单地分析出低龄出国留学是好是坏。杨洲迪结合自己的经历说,他同时拥有国内、国外的学习经历,让他眼界更开阔,在人生各个阶段有更多的选择。在看待问题上也更客观,不会被轻易煽动。但另一方面,随着外语学习的深入和逐渐脱离中国的文化环境,他很难有机会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比如,一些成语和文言文对他来说就很难理解,也不会使用。
其实,无论选择什么时间节点出国留学,这件事本身都是有得有失的。尤其是在掌握语言、了解文化等方面,很难得兼。对于出国留学的得与失,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若不是亲身体验,无法有切身感受。
(原题为:《幼龄出国得与失》)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