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广西凤山县江洲瑶族乡弄设教学点的孩子们搬进了新教室。镀锌黑板、双排白炽灯、干净的地砖、白净的墙面——重建的教室焕然一新。
61岁的石化培是该教学点的教师。虽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由于当地师资力量匮乏,他仍然坚守岗位。
一根教鞭、一块黑板、十几张桌子伴随了石化培38年的教书生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青瓦房,2005年时没有粉刷、裸着青色的砖墙、四面透风的教室,到2016年年底建成功能齐备的教室、食堂、办公室。石化培见证了学校的变迁。
弄设教学点建成的食堂解决了孩子们的午饭问题。据调查,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摄入严重不足,受调查的学生中12%发育迟缓,72%上课期间有饥饿感。
学校自行制作食物是解决营养餐困境的有效途径。石化培说:“我们安排了一个工友专门给孩子做饭,现在孩子中午在学校吃饭,不用饿肚子了。”
这是一所典型的农村薄弱学校,像这样的学校在广西还有很多。
据统计,全国约有15万多所乡村小学和6万多所教学点。其中相当一部分的村小、教学点,是农村义务教育体系中最为薄弱的部分。
教学点条件差,没有教师宿舍、没有水,外面的教师都不愿来。这是很多山区教学点面临最实际的问题。
凤山县金牙瑶族乡陇旺村拉力屯教学点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徐光利是该教学点唯一的老师。2009年,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徐光汉身患尿毒症,因为放心不下班里十几个孩子,他动员在广东打工的弟弟徐光利回家接过教鞭。
哥哥的嘱托,孩子们的求学梦,徐光利毅然辞去在广东工厂的工作,返回家乡,从哥哥手中接过教鞭,当起了每个月只有1000元工资的代课教师。
刚接手时,徐光利并不适应,他向哥哥学习,在教室后排旁听讲课、仔细琢磨,慢慢就上手了。
班里的15个学生,从学前班到二年级,都在一个教室上课。上课时,徐光利先对着一个年级学生讲完一节,布置一些习题,让他们做作业、上自习;然后给另一个年级授课,如此循环。
徐光利在拉力教学点已经工作了7年。他一个人教授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所教科目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多次获得教学质量奖。
今年3月徐光利师生正式搬进新教室,“新教室大大改善了我们的教学环境,原来教室里除了黑板、课桌没有其他设施”。现在教室里新增了多媒体设备。徐老师告诉记者:“用课件讲课,学生们上课精力更集中了,对一些枯燥的内容也更感兴趣。”
迄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边远乡村已经援建了1.9万多所希望小学,而广西刚刚竣工的这9所希望小学,则有着不同的意义,因为这些新学校,大都没有建在乡镇,而是建在了村里的教学点。已建成的新校舍安全适用、基本功能齐备,可以保证“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吃饭有厨房,睡觉有铺位,学校有厕所,教学有设备”,惠及学生900余人。
“让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资助部部长李刚说,“把社会公益力量延伸到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协助政府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在调研中,中国青基会工作人员走访了凤山县6所村小、教学点,新教学楼竣工,部分学生已进入新教室上课。“虽然学校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但是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仍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李刚说。
如何将师资资源引到偏远山区是希望小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刚希望通过互联网输送教育资源,把优秀教师讲课视频直接引入学校,系统地提高课程质量。
中国青基会将逐步资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让山里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