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刊文评中大本科专业“瘦身”:对高教规律的高度尊重
2017-05-22 09:53:0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山大学日前对本科专业进行调整“瘦身”,包括开办16年之久的社会工作专业在内的18个本科专业被调整或暂停招生,加上去年已调整或暂停的21个专业,两年内中山大学减少39个专业,幅度之大,数量之多,在国内高校罕见。

专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个合理的专业由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专业人员等构成。其中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长期以来,在社会公众的印象中,一所大学的学科与专业,往往以多取胜,多多益善。中山大学逆向而行的用意何在?校长罗俊称,是为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解决专业总量过大,调整专业设置是当务之急,必须“大幅的缩减,相近的专业一定要整合”,争取从现有的125个,减到80个以内。

专业的设立应有理有据。2012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显示,“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这些要求看似具体而明确,但实施起来可能不易把握。

在操作层面,随着大学扩招,我们一度出现过“大干快上”的局面。一些高校眼高手低,没有客观准确地考量自己是否具备开设某一专业的条件,仅仅为了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拍脑袋”设置的专业,带来的后遗症很多;有的高校看到某行业和领域热门,高估其市场前景和社会发展,设置了看似热门而前景黯淡的专业,学生毕业即失业。正如罗俊校长坦言,有的专业不是为学生而设,因教授而设,有的专业缺乏学科支撑,这显然与通识教育、大类培养的理念南辕北辙。

专业取舍应审时度势。专业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变化了的实际及时调整甚至撤销,是必须的。专业调整在国外大学非常普遍,尤其是应用技术型大学,他们的自主权很大,专业调整非常灵活。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可能新开设牙齿矫正、农作物培育等实用专业。另外,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比如财务专业,他们不仅教财务、经济、统计方面的课程,还可能加入互联网、智能制造方面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和企业设置的岗位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专业的指挥棒作用,有利于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多样化。

专业设置“关停并转”,应该不算小账算大账,一心向着学生的成长成才,体现对高教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度尊重。另一方面,这也用足了被赋予的办学自主权,更彰显了一种办学的理性自觉和高水平大学恪守的社会责任,将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向教育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朝着内涵发展和特色化发展,避免千校一面和求大求全。

(原题为《专业增减要符合教育规律》)

(于洪良/人民日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