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泽芳在“高考(精品课)改革研究丛书”出版暨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周年座谈会发言的四点意见:
一、恢复高考的价值应该充分肯定(1977年恢复高考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个人发展,其价值应该充分肯定。
从社会发展看,77年录取了27万3千人,按考生比例来算,是21 :1,录取率为4。 8%。这是中国高考史上最低的录取率。78年610万人报考,起初录取29。 2万人,经过扩招,总共录取了40万人,录取率为6。 6%。总共67万多人。77、78级大学生,是一个多数人经历过上山下乡磨炼的群体,是一个经历了最激烈的高考竞争后脱颖而出的群体。海峰教授研究指出他们的特点是:年龄差异巨大、社会阅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格外刻苦,心态积极向上、敢于拼搏进取,但知识不够完整、外语(课程)基础较差。他们是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其命运与改革开放息息相关。77、78级的成功不在知识,不在年龄,而在精神。这是一种落入底层社会、过早承载人生苦难、洞悉人情世故、强烈渴求改变身份现状而又能屈能仲的坚忍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近30年, 77 ,78‘大体扮演了新思想的传播者、旧秩序的改革者、新体制的维护者三种角色。”
从个人发展看,恢复高考是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命运的转折点。如在座的海峰教授与我。我与他既有相同之点:都是恢复高考制度的受益者,都是高考制度改革的关注者;也有不同之点:一是我比他虚长几岁,二是他的学问比我做得好,三是他是77年考,我是78年考,四是我是参加过65年高考的。在高中,我成绩好、表现好,当过班长和学习委,是全校树立的两个优秀学生榜样,但高考时因亲属成分牵连而落榜。在当了13年农民和民办教师后,1978年有幸第二次参加高考,我是全县第一名和省高分,当年文科分数线是280,我考了400多分,被北师大录取。恢复高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附个人“忆恢复高考”小诗二首:
(一)
极左潮起风云变, 选才偏重政治线。同学分化天壤别, 伟人复出乾坤转。
重忆当年思千绪, 回首人生感万端。世事无常时有序, 德才为本机为先。
世事无常: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没有永远固定不变的东西;但时有序,万事万物的发展又有其规律。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社会发展要人才,人才选拔要考试,考试设计要公平。恢复高考为什么得人心,也就是符合了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
恢复高考顺民心,同场竟笔两代人。本安杏坛守桑梓,岂料折桂跃龙门。
三杯薄酒谢师友,一身土着赴北京。自此改写人生路,力学笃行报国恩。
二、高考改革系列丛书出版意义重大
考试制度从其萌芽、产生、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无论是萌芽时期 的察举,还是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均在历史上相应的时期,对人才的鉴别、选拔、对社会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中国科举制度为什么长达1300多年?因为它有很多优点,如官员由考试选拔,比九品中正制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上下层向上的流动;促进了士绅集团的形成,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张宝昆在《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一书中,统计了我国自解放以来实行的35次高考促成了1 354。 05万人的上向流动,说明高考促进并控制了现代的社会流动,也起到了一个社会安全阀的重要作用。
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更是明显的。但长期以来,关于高考制度的研究却如海峰教授所言,是“三多三少”,即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少;一般议论多,深入分析少;零星探讨多,系统研究少。这套丛书立意高远、视野宏大、工程浩繁、研究扎实,是对高考制度进行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进行的研究,是海峰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新的精品力作。
三、现行高考制度的问题应该正视
高考改革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它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成为实现理想的精神支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内容。
恢复高考40年来,虽然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这些问题既有反映在法理依据、价值取向、路径选择等方面的理论问题,也有表现在考试、评价、招录等各个环节的实践问题;既有反映在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有表现在中观层面的招考试分离、大学招生自主和微观层面的学生异地考试与多次选择等问题;既有“应试教育”屡禁不止、中学生负担日益加重等老问题,也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出现的新问题。因为任何制度,当初很好,实行久了都会出现弊病。为了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考试制度,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
四、关于高考改革的研究应该继续加强
继续加强高考改革的研究,应该从加强理论研究的深度,拓宽比较借鉴的广度,提出政策建议的高度几方面着手。因为时间关系,我只能就高考改革的取向问题谈几点想法。
纵观高考制度的改革历程,我国的高考改革是在制度规定范围之下,以政策为导向来推进的。建设适应中国国情的现代考试制度,应该是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扎实的研究为前提,以正确的政策为指导,首先抓好宏观的制度设计,坚持正确价值取向。取向是指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发展方向作出的选择或是对事物发展结果的期望。改革取向影响着人们的改革态度,支配着人们的改革行为。在政策层面的高考改革取向一旦确定,就会转化为指导高考改革的基本理念或指导思想,并直接影响着到我国高考改革的预期目标和改革政策的制定。
我认为,我国高考改革应该坚持以下五个方面的取向:
一是以人为本:高考改革的目标取向;
二是公平至上: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三是稳中求进:高考改革的过程取向 ;
四是统分结合:高考模式的原则取向;
五是刚柔相济:招录制度的策略取向。
上述高考改革五个方面的取向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其中“追求公平”是前提,“以人为本”是目的,“稳中求进”是方法,“统分结合”是手段,“刚柔相济”是策略。必须同时兼顾,才能相得益彰,最终将高考改革引向正确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