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校友捐款”来了,高校要怎么花11亿
2017-05-12 08:57:0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撰文 | 高语阳 编辑 | 张伟

最近,浙江大学占据了新闻的头条位置。

最初的起因是发生在5月3日下午,浙江大学接受校友企业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捐赠,获得11亿元捐款,被称为是“史上最大校友捐款”,刷新国内校友捐款最高金额记录。

这事儿引发的讨论延续了近一周,话题主要集中在中国校友捐赠率不高的现状以及校友捐赠管理的不完善等。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5月9日,浙大校友紫金港未来创新母基金成立,作为母基金的管理公司,杭州浙大未来创新投资管理公司决定将部分管理收益捐赠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高校接受捐赠也不算新鲜事儿,但浙大最近频次够多,金额也够大。

基金

5月3日下午的那场捐赠仪式是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当时,捐赠方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签约,正式宣布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

可以看到,捐赠方是以公司名义,并不是个人。这家公司于2015年成立,名称“遂真”就是取自浙大的校歌,公司投资股东均是浙大校友。公司是社会化平台公司,发起的原则是:每位股东最多不能超过4%的股权,避免股权过分集中。据资料显示,公司旨在汇集浙大校友、浙大、政府及社会资源,主营业务包括创业投资、基金管理、跨境投资平台和智库研究等。

这些捐赠将用来设立“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遂真教育发展基金”,不是一次性付清全部捐款,而是持续10年共计捐赠11亿元。

遂真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也强调,之所以选择11亿而不是其他钱数,是因为“基金规模120亿,每年的预期收益10%是很保守的,同时,10年磨一剑,11亿也代表校友们对母校的一心一意。”

而在9日举行的捐赠仪式上,也是成立了浙大校友紫金港未来创新母基金,作为母基金的管理公司,杭州浙大未来创新投资管理公司将部分管理收益捐赠给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 当时,浙江省副省长朱从玖、浙江大学党委书记金德水、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等都参加了活动。

吴朝晖说,要持续创新校友反哺母校机制,推进“共建共享共生”的发展共同体建设,此次校友通过共同发起成立母基金与若干子基金,运用市场配置作用与专业投资策略,将管理费、管理团队业绩奖励及所得收益重点用于支持母校教育事业。他说的这些话也能让我们对浙大校友捐赠资金的管理和运作略知一二。

排名

11亿元的捐赠让一个人“被”上头条,那就是曾保持国内校友捐赠金额记录的熊新翔。

他是重庆博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也是成都电子科技大学86级校友。2016年9月,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60周年校庆期间,重庆博恩科技有限公司捐赠10.3亿元。这些钱也不是一次性捐赠,而是通过企业设立的“博恩教育发展基金”分10年时间完成捐赠。

今年年初,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公布了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大额捐赠总额突破230亿,受捐金额上亿的有39所高校。

其中,五所大学累计受捐超过10亿元,清华大学以受捐25.29亿元的金额位居排行榜之首;北京大学排名第二,累计受捐总额是21.44亿元;武汉大学16.41亿,为第三名;电子科技大学15.73亿位居第四;复旦大学11.45亿,列第五位。

据统计,全国高校累计捐赠在1亿以上的校友(含集体)有50多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数最多。1000万以上的校友有360多人,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人数最多,100万以上的捐赠校友人数高达1300多人,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人数最多。

捐赠人中不乏知名校友,例如复旦大学校友、中国泛海控股集团董事长卢志强向复旦大学捐赠7亿元人民币,创下复旦校友捐款纪录;中国农大校友、大北农集团创始人邵根伙向母校捐赠2亿元人民币;杭州师大校友、阿里巴巴主席马云向母校捐赠1亿元人民币。

差距

浙大接受“史上最大校友企业捐款”消息一出,关于校友捐赠的讨论声再起。

有评论认为,强调“史上最大”并无多大意义,对于国内高校而言,更重要的是扩大捐赠基础。国外高校例如哈佛、牛津等,重视的也是校友捐赠率而非单笔捐赠。

相比国外,我国校友捐赠基础十分有限。2015年8月,76所部属高校按教育部要求陆续公布2014年度决算情况,位列榜上前五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最大收入来源是事业收入,其次是财政拨款收入,最后才是其他收入。根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高校在2014年获得社会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0.54%。经计算,2014年获得社会捐赠收入最多的清华大学此项也仅有不到2%。

而在美国等国家,捐赠已经成为大学办学资金中占大比例的一笔。例如哈佛大学每年35%的运作经费都来自其旗下的捐赠基金,耶鲁大学捐赠基金对该校年度预算的贡献率更是高达44%。

此外,中国高校社会捐赠管理制度不完善也引起很大讨论,资金使用不够公开、不够透明,捐赠模式不够清楚,学校如何回报捐赠方等也不够清楚。因此,有人担心会出现“假捐赠”,或担心捐赠方干预学校办学,或者捐赠资金不良运作。

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现在有时候高校宣传的时候,混淆了商业合作和捐赠的界限”,他表示:“如果这些钱运作的收益服务于提供资金的企业,那就是商业合作了,不是捐赠。”

也有人担忧,一些分期捐赠的计划如何能保证后续捐赠按时到位,会不会对于企业的宣传效应达到之后,后续的捐赠就开始“不稳定”。

用途

一般来说,捐赠人会指定用途,用这笔钱发奖助学金、奖教金,或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或是投入科研。如果捐赠人没有指定用途,这笔钱多半会被存入银行,使用时对捐赠人进行一些反馈即可。

捐赠人有明确指向性的资金使用都会在一开始的捐赠协议中写明,例如,这次浙大受捐的11亿元中,根据双方协议,将用于成立“浙江大学遂真产业与金融研究中心”,支持浙江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首期捐赠1200万元用于设立“浙江大学淳真国际交流奖学金”,定向奖励学校优秀学生开展海外研修、国际交流、联合培养等项目。

再比如电子科技大学校友熊新翔的捐赠,当时报道指出,通过企业设立的“博恩教育发展基金”分10年完成捐赠,基金分为两部分,校长基金项目和博恩跨学科创新发展基金项目。校长基金项目总额度3000万,计600万元每年,用于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本人认定并开展的有助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相关事项,其管理与使用按照“校长书面签署基金使用函,通知基金会秘书处执行,资金用途由校长决定”的流程进行。

博恩跨学科创新发展基金项目总额度10亿元,支持电子科技大学在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大数据以及产融结合、商业人才培养等多领域跨学科创新发展,其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引进一流师资,设立讲席教授、冠名教授岗位,聘用专职科学研究人员,建设专用物理空间,设立专项发展基金等。其管理与使用流程:由电子科技大学懒熊康康跨学科创新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决定。

教育学者熊丙奇告诉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高校受捐资金的使用目前没有专门的规定,首先《慈善法》是适用的,因为校友捐赠也是慈善资金。同时,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高校的财务信息是要求公开的,捐赠收入也是财政收入,需要公开。对于捐赠人是谁,资金用在哪些地方,如何回报捐赠人等都需要进行公开。

“但现在我们国家这方面资金使用公开得非常少,还需要更加透明。”熊丙奇举了国外高校运作资金的例子,在美国等地的高校,学校基金会将捐赠收入进行再投资,使得资金保值、升值,“这在我们国家几乎是没有的。”但是他也强调,资金运作的前提是要公开透明,并且有专业团队的运作,“投资就有风险,如果投资亏损怎么办,因此,专业的人员来运作是很必要的。”

资料 | 21世纪经济报道 长江商报 光明日报 北京青年报 钱江晚报

  • 为你推荐
  • 公益播报
  • 公益汇
  • 进社区

热点推荐

即时新闻

武汉